>>> 2007年第11期
上不去的数学成绩
作者:高桂云
我忙起身:“你是初二(1)班的柳莺吗?”
“是。”她答道。
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高挑的个头,白皙的脸上嵌着一双大眼睛,马尾辫随着身体摆动着。
“老师,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许多年了,我也尝试了许多办法,可就是不见成效。”她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说。
“能告诉我,你都用过哪些办法吗?”我问。
“能用的,我都用过了。”她语速很快。
“具体谈谈,你都用了什么办法?”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做练习。其实我每次都挺认真的,可就是不见效果。所以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她的语速依然很快。
“什么样的数学题让你感到困难呢?”我继续问。
“文字叙述题,还有几何,特别是几何,我一见就头大。”她乞求似的望着我。
“那你哪些科目学得不错呢?”我问。
“语文,还有英语。”她的脸上即刻显露出光彩,“作文是我最喜欢的。英语也很好,教英语的张老师说我在这方面很有潜力。这两门功课在年级我也是名列前茅的。可就是数学不行。”讲到这里她脸上的光彩又黯淡下去。
“我能感到,一谈到数学,你就显得沉重,数学成绩很糟糕吗?”我进一步询问。
“总是在七八十分晃荡。”
“刚才你说影响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叙述题和几何,能告诉我困难在哪里吗?”
她思索了一下:“主要是关系,不知道如何找到文字叙述题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几何呢?”
“几何也是,没有立体感,看不出边角之间的关系。”此时她眉头皱起。
柳莺语言流畅,表情丰富,是一个非常可爱而感性的女孩。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除了不鼓励她户外活动外,其他的需要基本上都会满足她。比如小学三年级时她迷上了舞蹈,父母就为她报了芭蕾舞班;五年级时语文老师说她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父母又为她请了一位话剧团的老师教她朗诵;现在她喜欢上了唱歌,正在父母的支持下学习声乐。
她说不论她遇到怎样的困难或是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都不会责怪她,在她需要的时候,总会及时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她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数学就遇到了困难,为此父母为她请了家教,却不见明显的效果,然而父母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她。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末的大考,每当她把七八十分的数学卷子拿给父母看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嗯,这样的成绩只要坚持到高中,将来考大学没问题。”
柳莺说那时自己还小,不太理解分数对一个学生的意义,她一直以为七八十分的成绩并不算坏。直到上了中学,初一期末考试后,数学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手里拿着73分的数学卷子语重心长地说:“柳莺,你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好,为什么数学成绩不高呢?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严肃的事情,可不能单凭兴趣,偏科是好学生的大忌,尤其是数学,将来要考好高中,数学成绩可是硬指标。你可要注意啊。”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学习的压力,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分数对一个学生的重要。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告诉我,学习重在过程,在过程中自已是不是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满足感,那才是学习最好的状态。
“我现在明白了当时父母那样说的目的,是怕我有心理负担。我非常感谢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报答他们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数学成绩提上去。我希望到初三时数学不再成为我的烦恼。”
为了了解她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我让她拿出数学书,找一道文字叙述题读给我听,结果发现她读数学题的语气就像读故事书,难怪她总是找不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她读题的重点就没放在数与数的关系上。
针对她的问题我给了她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在读题的过程中寻找数量关系等,并建议她多做一些户外运动,像爬山、攀岩,甚至可以翻翻墙头、爬爬树,以完善空间概念的建立。
同时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的一面,专长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与大脑结构、遗传、性别和成长经历有关,有时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不必求全责备,就像父母告诉你的那样:“学习重在过程,在过程中自己是不是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满足感,那才是学习最好的状态。接纳自己的现状,享受学习的过程。”
咨询只进行了两次,柳莺就基本上消除了对数学的负面感觉,继续她充实而快乐的生活。
(盛荣强荐自2007年8月19日《中国青年报》插图:李细玲)
■责编:熊春阳 (本文编号: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