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谁是最好的学生

作者:王恩科




  英国哈罗公学的班级模式,可谓因材施教的典范。不按年龄划分,不设综合班,采用按实际水平划分的学科班,每学科从1年级分到10年级。以学科设教室,如“数学室”“阅读室”。如果你的某一学科特别优秀,通过考核,可以跳级,可以提前修完。余出的时间参加各类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未修完的课程提前毕业。没有固定的综合班,集体建制也随之改革。交流、比赛、体育活动等,以宿舍为单位参与。每个宿舍楼有几位辅导老师,分别负责心理、学业、生活等事宜。这种极有创意的模式和机制,符合教育规律,颇见成效。
  中国城市的中小学生不会电脑的可以说极少,但不会烧饭做菜的却比比皆是。原因很简单:父母认为烧饭是不务正业,抓紧学习,提高成绩才是正业。所以,即使孩子要学烧饭,大多数家长也不给这个机会。欧洲的观念与我们不同,认为孩子学习烧饭,是做人的必需,是独立生活的基础。父母不是孩子的佣人,是孩子以后独立生活的指导者。所以,欧洲很多国家中小学都开设烹饪课,教师要参加烹饪知识培训,且将烹饪列为业务考核的内容。
  我问几位欧洲小留学生,在欧洲留学最不适应的是什么?他们不假思索地说:“吃不饱。”并告诉我一件趣事:中国家长结伴造访校长,要求增加食物,说孩子来欧洲后体重锐减。校长微笑着问一家长:“你孩子原来多重?”“75公斤。”“现在呢?”“65公斤。”“身高呢?”“1.70米。”校长诙谐地说:“这不很好吗?标准体重。你们今天来,不应该找我的麻烦,应该对我说‘谢谢’。你们中国的养生之道不是说,七分饱三分饥吗?(校长是中国通)”中国家长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连忙说:“Thank you, Thank you.”与欧洲中小学生对话:“你们心目中最好的学生是谁?”“校运动会冠军。同学们会钦佩得合力把他(她)举起来‘示威游行’。”“其次呢?”“科技制作有创新者。”“再次呢?”“演讲比赛的佼佼者。”问了半天,仅成绩好的排不上号。他们有这样的理念:处于成长期的少儿,首先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王孝健荐自2007年7月11日《新民晚报》 插图:李细玲)
  责编:唐河 (本文编号: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