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往事三题

作者:杨远林




  往事如烟似雾,消散在泛黄的记忆中。但也有些事是挥之不去的,丝丝缕缕,凝成点点滴滴,时常如同一粒小石子抛入心湖,激起一层层的涟漪。
  
  一个电话
  
  一大清早,我照例去上班,谁料半路上摩托车爆胎。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段,心急如焚的我,只好推着沉重的摩托车往前走。
  迎面飞快驶来一辆摩托车,快到我身边时,突然刹车。我正纳闷着,车上的年轻人却冲我叫了声“老师!”
  我仔细打量他。沉睡的记忆突然苏醒过来,一个名字蹦入我的脑海。原来是他——我的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只教了他半年,初三下半年他就中途退学了。我三番五次去家访,却总是吃闭门羹。
  “哦,是你!”焦急的我似乎见到了救星。
  “车坏了吗?老师,前边就有个修车店,但我还有急事,得先走了。”他不容我分说,跨上车一溜烟走了。
  我的心一下又凉了下来。这条路我走了好多年了,早就知道那个店铺,只是,这么早,那修车的肯定还在睡大觉呢。原本以为有转机的,唉!
  我沮丧地猫腰推车前行,前途遥遥,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
  当疲惫不堪的我终于望见那店铺时,看到门口有人朝这儿张望。那可怜的希望再次复燃——或许修车人早就起来了吧?
  于是加劲往前赶。果真是修车的师傅,这让我欣喜若狂。师傅麻利地给我拆胎修补,不时地打个哈欠——的确,这么早起来的人不多啊!
  “你认识小鑫?”他一边修理一边问我。
  “认识啊!”我诧异地应道。
  “这小子,大清早的打电话叫我起来,我还在做梦呢!他二话不说就硬要我赶来。你看,连脸都没洗。”
  我一刹那明白了,心里百感交集。
  “你和他什么关系啊?”他不解地问。
  “我……我是他老师。”我缓缓地说,心里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
  那天,我没有迟到。
  只因一个电话。
  
  一个名字
  
  和同事在传达室等人去吃饭,看到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人从校门口向里张望——早就耳闻他是一个傻子。同事对我说:“他是我在小学时教的第一批学生。”
  “学生?”我惊诧了!
  “我只教了他一年,就进修去了。后来他出了车祸,精神有了问题,疯疯癫癫,就退学了。原先可是相当聪明、成绩相当好的!”说到这儿,同事不禁叹了口气。
  同事突然心血来潮,贴近窗户朝外喊道:“韩鹏,你还认识我吗?”
  神情痴呆的韩鹏转过头来,冲同事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憨厚的表情中透露出疑惑。
  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同事接着问:“你一年级的班主任是谁啊?”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多余了。
  他搔着头皮,憨憨地答道:“我班主任?我班主任是……是李家俊。”这句话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正是同事的名字。事隔近7年了,而且他患病有6年之久,竟然还记得老师的名字!
  忘记了那顿饭吃的是什么了,只觉得味道怪怪的。
  只因为一个名字。
  
  一份喜悦
  
  去年年底,到召口中学监考,见到不少同学,攀谈叙旧,很是高兴。
  午饭时更是巧遇高中时的两位老师,分别是曾经教我数学、地理的张敏老师和崔新娥老师。转眼间已有七八年未见了,没想到,她们竟然还都认得我。张老师像个孩子似的,抑制不住激动地向她的同事说:“快看,快看,他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我教了他们3年,而他当老师都快8年了!”那骄傲的语气、热切的目光让我无所适从。一种巨大而莫名的感受在心里翻滚,是喜悦,又是惭愧。
  监考结束候车时,又遇崔老师。她关切地问我如何回家,我告诉她学校有车来接,她才放心离开。
  坐在车上,我的思绪比风还乱。
  只因为一份喜悦。
  许多往事总是值得反复咀嚼回味,当涟漪渐渐消退时,心里便多了一分宁静,添了一分澄明,增了一分感动。
  (作者地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学邮编:255420插图:姚腊远)
  责编:薛农基 (本文编号: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