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通往幸福之路

作者:江雪华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是如何产生的?人们的幸福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使得深陷抑郁焦虑的人感受到幸福?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话题。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Martin E. P.Seligman倡导,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不等同于减轻了痛苦,幸福是超越没有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上的一个过程,可以解析为三个层次——
  
  幸福的第一个层次是快乐地生活,关注既往、当下和将来的积极情绪。既往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和平静;当下的积极情绪包括肉体的愉悦(例如即刻而瞬间的感官愉悦)以及复杂的愉悦(例如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的愉悦);有关未来的积极情绪则包括乐观、希望和信念。快乐的生活要使积极的情绪最大化,消极的情绪最小化,这似乎涵盖了通常意义上的享乐主义的幸福理论。
  幸福的第二个层次是投入地生活,指的是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特性去面对挑战,这些积极的特性包括性格力量与才能。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性格力量是那些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美德(例如,英勇、领导能力、仁慈、正直、创意、智慧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力量和才能的正确明智使用会导致更加的投入、专注和沉浸,投入与沉浸是发挥力量与才能通常可以获得的回报。投入虽然从享乐方面并不直接产生快乐,但投入是一种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沉浸则是一个人在竭尽全力投入自己的力量与才能去面对力所能及的挑战时所伴随的一种特殊体验,可以用失去意识知觉、 “沉醉”来描述这样一种完全的沉浸,时间似乎停止了,所有的思想与情感似乎都被凝滞了,事后经常会惊叹地说”哇”或“那很有趣”,并且会持久地回味曾经完全投入的状态、全神贯注的努力。
  幸福的第三个层次是有意义地生活,是指归属和服务于比自己更强大的一些东西。个体所选择的与之发生关联的这些“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在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中寻找到意义,另一些人则在他们的工作中或是在业余爱好中寻找到意义,每个个体总是从多方面重叠交叉的依恋关系中寻找意义的存在。
  快乐地生活、投入地生活和有意义地生活是通往幸福的三种不同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即便那些患有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减轻痛苦,处于混乱中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需要构建自己的力量,需要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生活,而这些并不会因为痛苦减轻了就会自动产生。缓解痛苦并不导致幸福的获得,而仅仅是移除了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碍,积极情绪的激发和性格力量的构建,将有助于减轻痛苦和解除导致痛苦的根源。
  基于幸福的三个层次,Selig-man提出了感受幸福的九个建议:(1)换一种心情看待生活。将孩子的微笑视为珠宝,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与好书中的人物同欢乐。(2)控制自己的时间。一天写300页书是件很难的事,然而每天写2页则非常容易办到,这样坚持150天,就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个原则可应用于任何工作。(3)增强积极情绪积累。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的过程。(4)善待身边的人。要学会善待朋友、配偶,能够一下数出5个亲密朋友的人比不能数出任何朋友的人更能感到幸福。(5)面带幸福感。面带幸福感的人会感到更幸福,经常欢笑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觉。(6)不要无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电视机前,要沉浸于使用自己的技能所做的事情之中。(7)参加室外活动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8)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们仍留出一定的时间睡觉和享受孤独。(9)有信仰的人更幸福。
  遵循这些建议,我们会拥有快乐的生活、投入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吗?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吗?大家不妨一试!
  (荐自《大众心理学》2007年第3期)
  责编:唐河 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