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儿孙自有儿孙福

作者:陈 旭




  在美国的中国人圈子里,工作身份解决之后,大抵就只剩下两件事:买什么样的房子,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而后者其实又是前者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注重学区是出了名的,至少在中国人的内部都深知其利害。所以在中国人比较密集的一些城市,有“华人把好学区的房价都抬起来了”的说法。当然,选学区的人似乎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因为如果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学区概念就不重要了。中国人对下一代的期望与付出,有目共睹。
  当然,不能说成绩不是斐然的。随手翻开美国报纸,诸如赫赫有名的西门子科学奖(原为西屋科学奖)及各种政府设的奖,华裔生常能占三分之一。为中国人骄傲之余,我倒从未感到过奇怪——他们的父母都是中国过来的精英,双精英培养出的孩子独占鳌头也属正常。包括女儿每周日去的中文学校,都没听说过哪家的孩子不是至少进了最好的州立大学,SAT都是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我身边的好几家中国人更是财力和精力用尽,把孩子送到外省的私立学校或政府出资的集各校尖子的高中,其中有两三家送走的都是独子,近的一星期能见一次,远的一学期才回家一次。
  前几天,我的一位台湾妈妈蓝太太来看我。她的先生是我在美读研究生时的学校的学院院长。他做了十几年的院长,在学校德高望重,对中国大陆学生关爱有加,总是尽力相扶。父亲在1981年来美时与他有所交流并且成了好朋友,用蓝妈妈的话讲,两人的友谊是两位学者对对方人品学问的互敬互赏的结果。许多与他们接触的中国人更羡慕的是他们夫妻间的相敬相爱和两个子女的成就。有一次我在他们家,蓝妈妈在厨房烧菜,我们等开饭那会儿工夫,蓝院长和她女儿就随便坐在琴旁,两人四手联弹,儿子一旁小提琴伴奏,乐声悠扬,幸福满堂。我看着他们的小儿子从高中到大学到在加利福尼亚的医学院做住院医师,到今年娶了位漂亮的台湾太太,蜜月时还专门回台湾去看外公外婆;而他们的大女儿金融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教书,因为也想像父亲一样想被称作Dr. Land。她嫁了一个小儿科医生,非常英俊的台湾小伙,生了一男一女。这两个孩子都会说很好的普通话和台语,而我们这些大陆过来人的后代,包括我自己的女儿在内,中文已根本不能成句。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礼貌有教养,爱父母敬长辈,有广泛的兴趣,而且,两人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人、对生活有爱心,自信而快乐。
  我知道有很多中国人去向他们讨教子经,谈起此事蓝妈妈坐在我对面边慢酌着茶边笑着说,其实我们的经验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长大。她说,他们都没去上私立学校,儿子高中的时候也因为是全校第一,可以去外地免费上那种政府出资办的“科学与数学”住校高中(今年得西门子科学奖的,就有我们北卡州的“科学与数学”学校的学生)。但是她说:“我们觉得18岁就出门了,他们与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其实并不多,十五六岁的那几年是很关键的,那几年我们知道他养成了各方面的好习惯,让他心智成熟,对人对事有正确的判断力、鉴赏力、辨别力,与父母度过一段高质量的快乐的家庭生活,我们就知道18岁放飞他的时候,不仅我们会放心,他自己也会飞得很高很远。学习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她还笑着说:“蓝伯伯还不让我管他们的学习。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会辅导他们的作业,蓝伯伯会说,他们的作业是他们的作业,不是你的作业,你不用管。不过,孩子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很强,因为蓝伯伯晚上总是看书,孩子们也就很自然地看书。”她所说的一切与我们的家风很像,父亲也从来没管过我的学习,但父母也是每晚伏案,我小时候以为家家晚上都是这样安静地学习;父亲还总是在考试之前陪我打球陪我玩,现在想来一是他相信我平时都读好了不用临时抱佛脚,另外回头看我想其实父亲对我们的考分并不重视,而对我们的能力、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视。蓝妈妈说他们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沟通,她说这也是在美国培养孩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这儿的孩子们的独立性很强、很有主见。她说他们晚上一定要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饭,饭桌上孩子们讲学校里的大小事情,你就自然能感知他们成长的脉搏。如果孩子们与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同意见,蓝伯伯无论多忙,都一定会坐下来与他们谈,让他们坦陈自己的想法,从不横蛮压制。
  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一个言传身教的形象,在我看来就是不管中的管。
  有一次在去香港的飞机上,我身边坐着的是JP Morgan在大华地区的主管。他的太太和两个孩子都在加州,他说起两个男孩都是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儿子同学的父母在美国都是富得有名的),这么多年他花费了八十几万美金,但现在大儿子想申请斯坦福都有困难。孩子们对学习不重视,对父母更是冷淡。他说得伤心,我听得寒心。
  这让我联想另一桩也许很极端但却是真实的故事。一对中国夫妇认为他们的长子才智出众,竭力培养,从幼儿园一直抓到儿子上哈佛,夫妇多年来深以此为豪。但这个儿子毕业后,居然不好好找工作,原因是“他们让我念哈佛,我给他们念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而他们对小儿子却没有下同样的工夫,他一路平平凡凡地上公立小学、中学,平平凡凡凡地进了个州立学校,找了份平平凡凡的工作。但他非常努力上进,晋升得很快,现在做得非常出色。父母的骄傲早就转移到小儿子身上了。
  谈及这些故事,当然绝对不是说私立学校有什么不好,上私立学校有什么不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设施,还有将来的关系网自然都是一流的。但学校只是一方面,一些人觉得把孩子放进私立学校就是放进了保险箱了,自然会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且自己投资了,问心无愧了,对得起他们了,却似乎忽略了他们的人生中另外一所重要的学校,一位重要的老师,忘记了重要的是你对孩子的认知,你给他们什么样的道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生。
  我女儿从小学一年级起数学就差得惊人,不是夸张,她真的就是搞不清为什么1/10就是0.1,这么多年了,上初一的她还总大喊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气得我有时想,我要嫁的是聪明的科学家就好了。可昨天看本地的中文报纸,说李政道的儿子小时候一做数学题头脑就一片空白,无论李政道怎么循循善诱、前后启发都无济于事。但李政道没有放弃,而是给了他一片任他自由发展的天空。后来,这个儿子上了耶鲁的历史系,也很有造诣。女儿知道自己不是最聪明的,很是担心。但我总是告诉她,聪明有各种各样的,你可以在数学上不聪明,但你体育很好,发挥长处那就行了。蓝太太曾说,聪明不是最重要,要紧的是要wise,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聪明也许可能使你一时在小处取胜,但一生的成功、幸福更在选择优势,选择适合你的道路。
  我在北大西语系做教授的舅舅也是属于任孩子发展的父亲,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去了北大,一个上了北医。几年前,在电话里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话,那么简单朴实,但我好像是第一次听说,他说:“孩子不必强求,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么多年,在发现自己身处中国父母们热闹的各类有关教子的议论话题中,在耳闻他们的孩子在上了某名牌大学从医从商时,对女儿的未来,我始终都借用这一句话。
  这句话在我看来是这种意思:我们做父母的要让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一片民主而和谐的沃土,给他们点燃前行的灯,但不应给他们加上紧箍,不给他们念咒,让他们在这片沃土里自由地生长伸展,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自由地仰望蓝天白云,那么最终他们就会有能力对自己的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能有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幸福感。不是为我们,为我们不能实现的梦,他们当然就会有自己的福了。
  (作者现在美国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Symantec任职)
  责编:唐河 插图:陈罡
  (本文编号: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