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杨瑞清:行知路上后来人
作者:马建强
1978年考入晓庄师范后,杨瑞清开始系统了解陶行知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杨瑞清如饥似渴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他认真抄写能够找到的关于陶行知的所有资料,还被多次安排参与接待来校的陶行知教过的学生,零距离感受陶行知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思想。渐渐地,杨瑞清年轻的心开始萌生一种信念:我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
1981年杨瑞清中师毕业。由于是“文革”后的首届毕业生,当年分配留在城市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就在毕业前夕,杨瑞清主动向学校上交了《关于试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立志要回到农村去,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征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去努力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也是少年壮志不言愁,更是青春的理想与激情。
中国最广大的地方是农村,最多数的民众是农民,最薄弱的教育是农村教育。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立志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半个多世纪后,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依然感召着许多热血青年。那年杨瑞清18岁,他为自己确立了一生的方向:走行知之路,教农民孩子。如今25年过去了,杨瑞清还在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依然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他说:如果你能懂得一名乡村教师的快乐,你才能理解他的坚持。
25年来,杨瑞清的乡村教育之路是这样走过的:
1981年8月,杨瑞清来到江苏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任教。当时的五里小学,差不多就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杨瑞清除了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陶行知思想激励之外,可谓一无所有。就连当地农民也不理解不信任他:这个小年轻身体单薄,满脸稚气,能有什么出息?怎么会分到农村来?会不会是好学校挑剩下来的?
但这些议论没有影响杨瑞清初为人师的喜悦。他最大的苦恼却是一个班学生38人,竟有20人留过级。“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于是他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开展“不留级实验”。
第二年,杨瑞清所带班级所有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无一人留级。他的实验开始赢得乡亲们的认可与赞同。
1983年5月,正当杨瑞清有所成绩,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场时,他接到了就任团县委副书记的组织调令。带着困惑和矛盾,他服从了组织安排。但他一直无法割舍他的教育实验与他的学生。他多次找到组织要求重回村小当老师。当时无人不说杨瑞清“傻”。杨说:“陶行知有一首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愿意做这样的傻瓜,当一辈子乡村教师。”
1985年元月10日,在行知实验班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上级教育部门同意将原“五里小学”更名为“五里行知小学”,陶行知先生的夫人吴树琴不顾年事已高,专程前来参加命名大会。20岁刚出头的杨瑞清被任命为行知小学校长,由此,杨瑞清迈上了学陶行知的快速路。
1995年元月10日,是行知小学命名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磨一剑,杨瑞清和他的行知小学十年办学的一个最重要经验,就是兴办了村级大教育。
所谓村级大教育,就是以村办小学和它所联系的社区为实施单位,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教育主体,以联合为运行机制,以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办学模式。
村级大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大教育思想在行知小学的具体实践。他们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以幼儿教育为基础环节,以成人教育(农民学校)为延伸环节,以产业建设(校办工厂)为中介环节,以基地建设(全市中小学学农实践基地)为开放环节,以文化建设为相关环节,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环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乡村大教育实践。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现在走进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杨瑞清的教育理想已经越来越清晰可见了:我想行知小学应该是一所中国新型农村小学。它有别于城市的学校,有别于一般的农村小学,它应当是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杨瑞清扎根乡村教育,践行行知之路已经整整25个年头了。25年来,总是不断会有人说:你这么多年当乡村教师真不容易、真苦啊!
杨瑞清说:人的生命其实是脆弱的,如果只有一个苦字,这么多年谁也支撑不下来。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做一个乡村教师的快乐。
果然,我们总是随处可见杨瑞清以及他的同事、他的学生那阳光一样的笑容。
【相关链接】
陶行知教育语录: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杨瑞清教育语录:
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
办农村小学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
我在乡村小学20多年没挪过步子,我一直坚持走行知之路,所以就使得我所做的事情有了一个好的局面。我坚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
(作者地址:江苏南京市宁夏路马鞍山1号《莫愁》杂志社邮编:210013)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