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师范教育:回归与启幕

作者:程 瑛 关 悦




  盛连喜说,今年学校在录取上将有所变化,达到分数线以后还要增加一次面试,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启迪智慧的能力和爱心。
  东北师大对于毕业后到农村执教的学生还有一项优惠政策——本硕连读,一边教书一边读研究生,到服务期满研究生也毕业了。
  很多人都期待着这一“示范性”政策尽快产生带动作用,将免费范围扩大到200所省属师范高校。据悉,已经有东部省份表示将有所行动。
  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每年都有60%~70%的学生到地市级以下的学校任教。校长王利民曾作为“特邀代表”参与6个部属院校的方案讨论,他希望国家和省里能共同支持,让这所在西部地区很有影响的学校也能享受免费政策。
  参与试点的院校都相信,实行免费教育不会对学校收入产生太大影响。他们认为,国家将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在“211工程”“985工程”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程”中给予倾斜政策。
  有人认为“3年服务期”可能影响免费师范生生源结构,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会增加。东北师大等院校则表示,学生入学后可自愿选择免费师范教育。
  
  【免费不是回归计划经济】
  
  对于中国近现代过程影响深远的师范教育,从100年前起步时就是免费的。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师范出身一项,系破格从优,以资鼓励。”师范生的衣物食宿由公家供给,还按月考成绩给予奖金。
  民国时期师范生依然免收学费,由学校供给餐费及杂费。此时毕业后有了服务年限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大学都实行免费入学,师范院校可提前录取,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当时学生每月都能领到一定的补助。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改变。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了“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费用”的改革思路。
  根据1996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高校“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免缴学费”。自此,一些师范院校开始调整收费政策,从过去的全部免除学费调整为收取一部分费用。
  1997年以来,随着大学全面扩招,全国很多地方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已开始收取部分学费。
  2000年6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对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收费,具体标准则由省、区、市政府确定。而从2003年开始,师范教育实行全额缴费。
  研究者认为,收费后师范生的毕业去向可不受限制。但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比较大。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明显减少,师范毕业生中一些比较优秀的不去从事教育工作。倾斜政策不到位,使毕业生从农村向城市、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加剧。
  周洪宇认为,今天回头来看,师范生收费政策忽视了师范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当时他还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在开始收费不久的1996年,本以为招生会下滑,但当年高分学生报考师范的很多,生源普遍好于普通高校。
  “其实,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就业的压力,还有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师待遇大幅提高。”周洪宇说,“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掩盖了师范教育本身的深层次矛盾。”
  也有人表示质疑:师范生免费并承诺3年服务期,似乎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如果采用传统的封闭式师范生培养和就业模式以及资助政策,与市场经济相违背,是难以推行的。
  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表示,新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培养和使用人才。它不是计划经济下的定向分配,不是一“分”就定终身。在就业上仍然是双向选择,在农村服务3年后还可以二次就业,重新选择。
  更有人呼吁,将师范生免费教育延伸到研究生层次。
  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为1%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须的,还可以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12期)
  责编:熊春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