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作者:兰 乔




  理论和实践是事物的两面,理想和现实是成功的两翼。然而,多年来,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的“鸿沟”一直横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领域。理想和现实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对峙或背离。现实在急切地呼唤理论和实践相交融的研究。
  为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钟志贤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书应运而生,它在融合理论与实践“鸿沟”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该书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信息化教育丛书”中重要的一本,是钟志贤教授及其学术研究团队,经过五年多潜心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综观全书,具有如下特点。
  1.应时性。以信息时代与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遵循我国当前“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论述,积极回应了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
  2.整合性。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为目的,根据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将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应用融于一体,把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关键词”融合起来,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切入点,有效地避免了改革运行中“顾此失彼”的现象。
  3.理论性。以信息技术如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问题中心,融合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念、当代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建构了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和原创意识,对我国信息化教育研究具有一种前导性、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例如,该书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是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体现了作者深切关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支柱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整合能力,等等。
  4.实践性。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如客观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观、低阶能力的培养目标、机械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等等,该书在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价值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要以关注和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以探索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式为重心,尽力改善传统的接受学习,以建构主义超越和制衡客观主义。作者在把握国内外信息化教学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实践的需求,总结了十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 Quest、网络协作学习、案例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概念地图、电子学档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既有言简意赅的理论说明,更有清晰的操作程序和丰富的案例,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印证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框架,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启发性的案例或样式,使教师能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境,模仿、移植、改造或创造实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5.可读性。行文简洁,文笔清新,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谈理论,举重若轻,浓淡相间,以简单为美;说实践,按图索骥,程序明了,以操作为要。透过本书,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整个身心是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受到本书学者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该书虽然是一部专业书籍,但没有理论著作常见的空洞玄奥、语言晦涩、风格呆板等问题。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可以充分体验到一种亲和力、感染力和交互感,体验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对话之感,全然不觉枯燥乏味,而是随着作者轻快明晰的节奏和思路,徜徉在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山水”之中。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日趋广泛的应用,新课改、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关键词。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力量,如何寻找一个切实的着力点,使系统变革的力量有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关注的核心话题。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得到富有启示的解答。
  ■责编:唐河(本文编号: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