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谢 云 孙菊如




  8年前,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风靡了全国。影片揭示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部分现状,引发了社会对基础教育问题的辩论与思考。就在这一时期,我国酝酿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隔不久,远隔重洋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策划一场教育革命……
  
  美国基础教育的困惑
  
  美国公立学校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K—12)都是完全免费,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税收,有房产的纳税人每年必须交纳数目不等的学区教育税,所以美国的公立学校必须努力为纳税人服务。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都面临同样的一个窘境,那就是国民对基础教育现状存有的诸多抱怨。
  ●教育质量低下。学生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培养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到四年级还不具备正常的阅读能力;数学与科学教育更不尽如人意,在各类国际竞赛中,美国学生一直处于落后位置;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必须先接受补偿性的预科教育。
  ●学校纪律混乱。学生道德败坏的现象比较严重,校园违法事件不断增加,如学校出勤率低,小学生出勤率只有89.2%,中学生出勤率只有73.3%;超过10%的中学生参与吸毒;酗酒、暴力事件等逐年上升;性观念开放,性安全意识淡薄等。
  ●教育资源浪费。自1965年颁布《初中等教育法案》(ESEA)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投入了近1300亿美元来改善公立学校,但收效甚微。
  ●教育不平等加剧。美国一向自诩教育平等,但现有公立教育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同阶层之间已形成巨大鸿沟。在18至19岁的青年中,高中毕业率为75%。流失的学生多为新移民、黑人的孩子;美国黑人孩子高中毕业率仅有65%。
  ●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因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社区和学校之间关系责权不明,政策缺乏弹性,相互之间扯皮现象严重,官僚主义习气盛行,工作效率低下。
  面对这种现状,教育政策构想成为每一位美国总统竞选者的重要砝码,无论哪一任总统在提及教育的时候,都将其置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
  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初中等教育法案》;
  1983年,里根总统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报告;
  2001年1月23日,新任总统布什发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也译为《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改革计划;
  2002年2月8日,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改革法案(简称:《掉队》法案)。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主要内容
  
  《掉队》法案改革预期目标主要从四方面入手:
  ●建立绩效责任制。首先,州、地区和学校都必须把提高学生成绩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凡业绩突出者获得奖励,业绩不明显者将受到处罚;其次,家长有权了解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此外,3~8年级学生在州年度阅读和数学评估中的表现将与学校教育效果的评判相结合。
  ●注重项目可行性。联邦政府教育经费将投放在有实效的项目上,尤其偏重研究型项目和实践活动。经费将用于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教师素质。
  ●遏制官僚习气,增加机动拨款。州及学区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自主权,同时增加地方一级的机动拨款。
  ●赋予家长权利。家长有权了解子女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信息,绩效差的学校必须给学生另行择校的机会。
  针对以上目标,法案围绕七个方面制订了优先政策:
  ◆提高弱势学生的学业成绩;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英语水平低的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备家长选择和促进创新型项目的开发;
  ◆提倡建设21世纪安全学校;
  ◆对有影响力的项目,增加资助力度;
  ◆倡导自由和责任。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实施现状
  
  《掉队》法案是布什政府教育理想的体现,也是其教育政策中的重要举措。因而每逢法案签署纪念日,布什都要发表专门讲话;并且不顾政府本已羞涩的钱袋,不断加大对中小学的教育拨款力度。2004年度中小学财政预算增至500多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26%;针对贫困生的预算从2001年的8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美元;同时还为教师提供3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计划;在2007年的教育预算中还将此项目经费提高到了244亿美元,比2001年起始时提高了40%。 迄今为止,5年过去了,法案实施现状究竟如何呢?
  
  积极作用
  
  总体上说,该计划还是受到多数州政府、企业界及家长们的欢迎。目前,全美所有50个州均达成共识支持该计划,这在州政府管教育的美国历史上非常少见。企业界每年用于新员工的计算、阅读、写作等各种补习培训的费用高达600亿美元,该法案无疑是减少企业界怨言的一次机会。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因有权为孩子选择学校而感到高兴。为提高教师素质,部分州建立了教师证书制度,并设立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教师人事制度。
  实施5年来,《掉队》法案,尤其是作为该法核心的责任制,正一步步在全美得到落实,并且取得了巨大进展。有研究证明,这场改革在提高学生、尤其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大城市学校委员会(The Council of the Great City Schools)代表着60个大城市学区、全国15%的中小学学生,在其2004年3月的报告中展示了一系列数据:2003年,大城市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达到熟练或更好水平的比例达到了47.8%,增幅达4.9%;数学成绩达到熟练或更好水平的比例达到了51%,增幅达6.8%;同时,在阅读测验上,73.1%的四年级班级、53.8%的八年级班级和38.9%的十年级班级缩小了白人学生与黑人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60%的四年级班级、68%的八年级班级和44.4%的十年级班级缩小了白人学生与拉美裔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可以说,《掉队》法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盖洛甫(Gallu Poll)等组织就民众对该法案的态度做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不太一致。但总体上说,多数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多数美国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的少数民族民众对该法案还是持赞同态度的。
  
  负面影响
  
  但是,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法案如火如荼的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如亚利桑那、犹他、明尼苏达等州的议会上在考虑通过反对《掉队》法案的决议,有些州的立法者甚至想退出该法案。
  许多立法者,如参议院卫生、教育、劳动和养老金委员会的民主党人和一些教育团体都在抱怨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供的经费不够、实施缺乏灵活性。对其要求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低英语水平的移民儿童参加同样的州考、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他们是否达到了年度进步目标的批评十分激烈,有些人刚开始学习英语,却要接受英语和以英语为媒介语的考试,因此,相当数量的好学校就因为这一部分学生考分不达标而背上了黑锅。要求各校参加统考的人数不低于应参加考试人数的95%,也使很多好学校因为几名学生缺考而被划成了“整改学校”。2002年6月,全美8652所中小学被贴上了“整改学校”的标签,约占全国9万多所中小学的10%。批评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是违反常识的。
  许多家长抱怨学生家庭作业多,负担重;教育界人士则批评法案要求过高,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造成了应试教育、课程窄化的趋势,惩罚的规定也有失公允。
  法案规定连续两年无法达标学校的学生有权转入任何其他较好的学校,有关费用由学区承担。被选中的学校不管是否拥挤,都不能拒绝要转入学生的申请。但是全国实际转校的学生人数只占可合法转校学生人数的2%。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学生转学,合法转校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提出申请;其次,即使家长提出转校申请,也很可能因为被申请学校过分拥挤而得不到批准,或是学生居住地附近没有可供选择的学校。
  鉴于这种现状,多数州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那就是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降低标准。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在该法案的其他条款上,许多州和学区也在降低标准。在基层学区和学校里,面对年度考试、达标评价和逐步升级的惩罚压力,各中小学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是将重心转移至州考科目,如阅读、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削弱不考的科目,如社会学习、美术、音乐、职教、体育和外语等;其次是加班加点,如延长学校上课时间和放学后补课;再则,加强教师进修,以高薪聘用等手段来刺激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结语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堪称数十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手笔”,其初衷是通过教育法制化建设,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平等的终极目标。尽管颁布不过5年,但它给美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该法案的进一步实施的状况。
  (作者地址: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邮编:330027)
  ■责编:唐河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