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警惕:职业倦怠正在袭来
作者:金忠明
一位中学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反映出当前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分数升学压力过大,日常工作超负荷的现状下,很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学界曾经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六个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愉快地接受教师角色。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从大量的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也有一些教师走进教师岗位两三年后,情感耗尽,职前的那种积极奉献、爱护学生、勤做园丁的理想会破灭,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倦怠心理。教师职前爱学生爱教育的理想一旦破灭,经常会陷入既不爱教师岗位,又鉴于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新工作的难找而没有勇气离开岗位的两难境地,此时的教师最容易产生倦怠。目前有大量的青年教师即受困于这个问题,出现“第一年干,第二年看,第三年不捣蛋”的“老油条”现象。还有一些中老年教师,眼看自己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再如何勤勉也是白搭,还不如省省心,以提前退休的心态占着岗位,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加上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口号上强调以人为本,既以学生为本,也以教师为本,但实践层面归根结底是以分数为本,以升学为本,原本一味追求分数也就罢了,现在还来了新课程改革,但评价指挥棒不改,于是造成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尤其是那些有想法有抱负的教师。一位来华东师大进修的中学生物教师说:他曾经向校长申请,让他带全班学生到校外进行树叶标本采集和实地辨认,结果受到校长的严词拒绝,这位中学教师搬出了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反驳,校长竟脱口而出:“素质教育是假的,分数才是硬道理!”这位教师说自此以后他感到上课经常提不起兴致。这种例子在目前转型期的基础教育界比比皆是。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一书)
编后记
怎样面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外界各种浪潮的冲击?怎样面对教育工作成效的滞后性、长远性和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产生的矛盾?怎样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化压力为动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个性化的幸福人生?如今,教师心理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都在积极地为教师心理号脉。我们的想法是:教师在寄希望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回归的同时,万不可消极等待,因为生命是短暂而珍贵的;教师可以铭记大哲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生活是思想造成的”,从而有意识地发挥主观性和内在力量,更新观念,调适心情,使人生充满应有的情趣和意义。
作为教师心理健康交流平台,本栏目欢迎广大教师赐稿,介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好的想法和做法,以供更多的同仁分享与借鉴;同时,我们也欢迎教师撰写出内心的困惑和疑难,届时将有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介入探讨。
责编:蔡兴蓉
(本文编号: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