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伊犁朝圣
作者:李国强
林则徐明明禁烟有功,却反遭诬害、革职、流放。他在新疆三年,其中有两年是在伊犁度过的。当我流连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内,伫立在惠远古城钟鼓楼上,徘徊在伊宁县喀什河首龙口林公渠畔,林则徐这位在我心中储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圣人,再一次浮现出来,鲜活起来。
林则徐爱国矢志不移。过去,我只知道虎门销烟中的虎胆英雄林则徐,很少了解遣戍新疆,依旧忧国忧民的林则徐。其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在列强入侵面前第一个直起腰杆的中国人,也是世界历史上大规模禁烟的第一人。他不仅禁烟坚决,而且在流放期间。“位卑未敢忘忧国”,仍然关注时政。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实地观察,认为沙俄“将来必为大患”。很快,历史的发展就验证了林则徐的预言。在林则徐离开新疆26年后,沙俄就侵占新疆大片领土。晚年,他卸职回故里,仍以66岁高龄,领导群众抗击英人对福州乌石山的入侵。
后人对爱国志士的怀念,是穿越时空不分肤色的。据介绍,现今世界上建有林则徐塑像7尊,其中3尊在新疆。耐人寻味的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的鸦片中,有1/3是美国鸦片贩子的,如今却在纽约市建有林则徐广场及其雕像。英国人则在林则徐殁后没过几年,就复制了一尊林则徐蜡像,陈列在伦敦蜡像馆内,同世界名人一起供世人瞻仰。国际联盟曾把6月3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联合国则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翌日,即6月26日,定为国际禁烟日。禁烟有功,爱国者不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林则徐报国雄心不灭。林则徐既是一个对民族、对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又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治国精英。早年在中原,他就多次主持治水,功绩卓著。发配新疆途中,他戴罪赴河南,涉险治黄河。遣戍新疆,又协助伊犁布彦泰将军,办理屯垦和水利。1843年,开垦惠远城荒地近2万亩,推广汉民屯田和维吾尔屯田。1844年,参与阿齐乌苏10万亩废地的开垦.并自愿捐资,承修湟渠中最为艰巨的龙口段,流域灌溉面积达20万亩。经过100余年的不断修整,如今灌溉面积达80余万亩,被群众称为“林公渠”。1845年,林则徐又勘察南疆荒地60余万亩。他“踏冰”、“冲雪”,迎沙、冒暑近一年,行程两万余里,为开发边疆,改善民族关系,稳定边疆局势,而万死不辞。
如今,新疆人民深切怀念林则徐,交口称赞林则徐。“林公渠”水依然流淌着,像在不停地诉说林则徐的功绩:纪念馆内陈列的“林公车”,见证着林则徐当年从中原引进纺织机,推动当地纺织生产的历史;惠远古城东侧当年林则徐手植的“林公树”枝繁叶茂,还有当年林则徐积极倡导、被称作“林公井”的坎儿井等,无不揭示一个真理:“青史凭谁定是非”?人民。凡为人民鞠躬尽瘁者,人民永远铭记他。
林则徐遇厄锐气不减。林则徐发配新疆,已是年近花甲的布衣老人。顺境中的林则徐,轰轰烈烈干事业,固然可钦可敬,逆境中的林则徐锐气不减,挣扎奋斗的精神,尤其可歌可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现,也是做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境界。顺利时践行尚且不易,受挫时做到就更难。林则徐说得出,做得到,他是用生命的强声奏出了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朝廷的腐败使林则徐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他蒙冤受屈,却能忍辱负重,屡挫屡奋。只要有利于国家,他就不避祸福,不计得失,不管生死,尽力而为。多少人发配伊犁后,意志消沉,无所作为,甚至精神崩溃,林则徐却不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政治生态如何恶劣,都不能动摇他的信念、摧毁他的意志。由于水土不服,林则徐到惠远不久就病倒,咳嗽、流鼻血,以致每日“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开垦、屯田试验。伊犁河渠开凿成功,朝廷行赏众人,唯独不赏带头认修首段工程的林则徐,不仅不赏,反而进一步将他贬往更僻远的南疆。林则徐拖着赢弱之躯,毅然前往,依旧干出一番事业。
新疆处处可见胡杨树。胡杨枝干道劲,浓荫蔽日,生命力极强,有“沙漠卫士”之称。无论环境怎样恶劣,胡杨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朽。我一路上眼睛看胡杨,心里想林则徐,胡杨正是林则徐精神的象征。
今年,是林则徐离开伊犁160周年。当年的惠远城,是当时新疆政治、经济的中心,古丝绸之路中段的重镇。只可惜,沙俄的洗劫,使其沦为废墟,林则徐当年谪居的城南东二巷寓所已荡然无存,以致我们无法前去凭吊。然而,中国近代史上那一页腐败无能耻辱的残史,林则徐人生中那一段艰难苦涩而又催人泪下的奋斗经历,却依旧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不会消失。
(作者地址:江西省科技厅 邮编:330046)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