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核心期刊”之痛

作者:张 琰




  在国内学术界,有这样一个术语与科研成果、晋升职称、评奖、聘用、学位、高校排名等密切相关,那就是——“核心期刊”。同样是这个词,也与学术腐败、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学术界不良风气关系甚密。以“核心期刊”为中心,有一群人游走在学术的灰色地带,串联起一条巨大的利益链。
  “核心期刊”里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什么学术界普遍对国内的“核心期刊”现状表示不满,却又不得不遵循其中的潜规则行事?本刊记者针对国内学术界的“中文核心期刊”现状等问题调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悖论: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所规定的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科研能力,以及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与学位直接挂钩的做法,是有违学术规律的,应当取消;但是,他们对于取消这些规定后学术评价标准的走向却感到迷茫。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处在“核心期刊”这个巨大利益链条之上的一环,“核心期刊”在有着种种弊端的学术评价机制面前,毕竟给学术圈提供了一个貌似公平的竞争平台。
  
  “核心期刊”的生财之道
  
  “在SCI上所列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从来就没有收取版面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但是现在国内很多自封的‘核心期刊’却明目张胆地要版面费、审稿费。”
  国内的“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费已经从刚开始的“地下规则”变成了现在的“明码标价”。在调查中本刊记者发现,“核心期刊”版面费的多寡是根据该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来确定的。一般说来,“核心期刊”的增刊,每个版面大约在300~600元:而如果是“核心期刊”的正刊,就需要800~1000元,一些知名大学的学报以及有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有的版面费高达5000到8000元,甚至更多。
  目前国内诸多高等院校都有明文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硕士生要求发表1~2篇,博士要求2~3篇,否则不予颁发学位证书。这些论文少则两个版面,多则五六个版面,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为了毕业发表论文要花费的版面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核心期刊”的主办方从版面费中牟利更是显而易见的。本刊记者查阅了《江汉论坛》2005年的一期增刊,上面一共发表了123篇论文,大多数论文是两个版面,按每篇文章最低500元计算,这一本增刊就能赚6.15万元。版面费更加高昂的正刊所攫取的利益可想而知。
  何祚庥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办刊物的人由此看到了经济效益,他们都受到利益驱使,绝大多数‘核心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最后都变成了福利费或者奖金了。这些福利费和奖金额度很大,要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刊物内部有这样一个激励机制在引诱着他们,因此,要想动摇‘核心期刊’目前的地位就很困难。因为期刊社编辑们从中收益十分丰厚,他们指望靠版面费来改善生活。”
  杨教授是山东某师院的教授,目前他也是《××文学》外聘的审稿编辑,他对本刊记者说:“最近《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一个女编辑一直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文章不错,如果有课题经费的话,就花三四千元买两个版面支持她。她说这个月的版面费目标还没有完成,差一点也拿不到奖金。”
  全国的“核心期刊”数量就1000多本,每期能够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固定,但是等着发文章的人却逐年增加,需求量如此之大,期刊社不能眼看着到手的钱不挣,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多种生财之道。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版面为手段,版面扩大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版面费进账。
  杨教授对本刊记者讲:“从去年开始《××文学》把关键词、摘要等论文必备的部分都删掉了。当时,我向编辑提意见,但是他们不听,说这样可以节约版面。最初他们还想把作者单位都省掉,我说不标明单位让人家怎么评职称啊?他们回答说,标清单位干什么?有的作者单位是‘××师范学院’、‘邯郸×学院’,这样低档次的学院放在我们杂志上,不是丢我们杂志的脸吗?开个用稿通知就可以了。这让我觉得很滑稽。”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期刊都存在。
  “以书代刊”,是杨教授给本刊记者讲的又一个“核心期刊”的生财之道。“因为人们一看到‘增刊’二字就觉得不舒服,所以编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增刊’也能登大雅之堂,于是有的期刊就将‘增刊’改称‘学术卷’,或者干脆另外起个名字。比如《外国文学研究》的增刊叫作《世界文学评论》,这些增刊外表上毫无增刊的样子。以书代刊,没有刊号、书号,在这上面发表的文章实际上不算正规发表的文章,但在一些要求不严格的学校却能得到承认,可以滥竽充数。”杨教授说。
  
  谁都想来分一杯蓝
  
  那些已经被收录在各种“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期刊们,立即以最为醒目的标记在期刊的封面上印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几个字,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核心期刊”在国内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特殊的作用,它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才有那么多期刊不择手段使自己晋升为“核心期刊”之列。
  北京大学图书馆蔡蓉华老师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主编,她主编的这本《总览》是国内现行的各类期刊评定中最为权威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她告诉本刊记者,在评定核心期刊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是必须要参考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按理来说应该是很客观和公正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蔡老师说他们发现这些指标也很不可靠。就拿文摘量来说,国内的权威文摘刊物已经很少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等。于是,那些还未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就跃跃欲试,使出浑身解数期望提高自己的转载率。
  杨教授所从事的是文学研究,他所了解的期刊大都集中在文学界,但是从文学界的期刊这个侧面似乎也可以折射出整个中文期刊的生存现状。说到如何使杂志成为“核心期刊”,他给记者列举了两种方法:名人效应、人情关系。
  “档次比较低的期刊,为了提高自己的档次,早日跻身‘核心’之列,他们就争取在每期的第一篇文章上下工夫,不惜花重金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写稿,因为这些名人写的文章一方面质量确实还可以,另外他们的文章被引用的概率也比较大。我也约过上海某高校的几个专家给一些不知名的学报写稿,这些学报为了能够成为北大版‘核心期刊’目录中的一员是不惜血本的。”
  作为国内哲学界知名学者的俞吾金教授也曾多次这样被“利用”。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作为导师,有的时候我不得不帮助我的学生推荐一些论文发表。我推荐的论文从来没有收取版面费的,但我推荐论文给期刊,他们还要给我附加条件,那就是让我自己再写一篇发在他们的期刊上。”
  而靠人情关系来提高转载率在国内期刊界更是普遍的规则。吉林某大学的一本非“核心期刊”为了成为“核心期刊”,多年来主编一直在努力与《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的编辑们搞好关系。曾任该期刊的一位编辑告诉本刊记者:“这么多年来,我们主编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地请这些编辑们吃饭,请他们到长白山旅游。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期刊社又都分散在全国不同地方,为了提高转载率,编辑部一般都会邀请那些掌握转载资源的编辑们到当地去旅游。去年我就跟我们主编专程到上海来请《高校学报文摘》的主编和编辑们吃饭并邀请他们去吉林玩,费用我们全包了。”
  此外,还有一些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档次,不断地策划专题。他们瞄准国内各高校的一级学术研究单位和某些领域权威人士,请这些学者就一些前沿问题写成专栏。因为对某个问题探讨集中且全面.这样就能增加被转载和引用的几率,这样做也会使得其在“核心期刊”的收录过程中把握更大。
  期刊因为被冠以“核心期刊”之名可以正大光明地收取版面费来为编辑们谋福利、赚外快;教师和学者们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和方式联系“核心期刊”为自己发文章,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名声和地位;学生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毕业,甚至还可以搞“副业”;高校则在每年数以万计的“核心期刊”论文中你争我夺地排名论序。如此看来,在“核心期刊”这个链条上,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好处,难怪“核心期刊”会呈现出如此“繁荣和昌盛”的局面。
  (摘自2006年12月5日《瞭望东方周刊》)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