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改造我们的课堂用语

作者:林高明




  我们平时进入课堂常常或学着许多教师的话语或凭着惯有的言语方式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使用着课堂用语。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味斟酌,可以从课堂惯用语中读出许许多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由个人的思想与观念在支撑、在映照、在主使着的。言语的姿态正透射出生命的姿态与思想的线索。从课堂用语中,我们可以窥探与洞察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向及对课堂与学生的理解。
  在许多课堂中,教师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语言:“大家认真想想,想好的告诉老师,老师看看谁想得快?”“同学们再仔细地考虑,老师看谁脑子最灵,最聪明?”“好,小旭同学,小手举得多高,眼睛多明亮啊,你来告诉老师你这道题是怎么做的?”……
  这样的对话,在“教学即对话”的理论的关照下,似乎也是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细致地听起来,这些课堂语言也是亲切动人,似乎是在营造一种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温馨融洽。平心静气思索之下,似乎又有些令人难以说清道明的“不和谐”。教师的引导也可以说是有板有眼,可是想想,我们在倡导的“对话”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呢?是不是所有的对话都必须以教师为标准和中心呢?其实,在课堂公共空间里,更多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从上述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了只存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所有的想法都是“告诉老师”“老师看谁最聪明”……多方交流三边互动,被窄化为双方双边的对谈。回答的学生只不过是一味地在揣摩教师的心理,迎合着教师在心中预存的答案。其他的学生却被置之不理。这一切依然还是呈现出叶澜老师所说的,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于是,其他的同学无法融入课堂生活,他们游离在课堂的边缘,或冷眼旁观,或……这里依然是教师为中心,一切都是唯教师马首是瞻,一切都是唯教师评判为准。学生从小就学会了怎样察言观色、投教师之所好。或许,见风使舵、油滑虚伪的种子在此时此地就深埋其间了。我们一直在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在此间许多学生都成为教师所主使的人。其实,对上述的课堂用语,我们完全可以稍加调整,“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请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这些话里蕴含着分享、平等、交流与期待。
  再如在课中常听到这样的话:“大家昨天学了一些新的字词,现在我们来听写,老师来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我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希望大家能做到以下几点”……这几句简单的话里蕴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怀疑,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向外在(只不过是出于应付教师的检查),学习责任被视为教师的事。没有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生自身,没有真正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大家昨天学了不少生字词,今天我们来个自我挑战,来考考自己学得怎样!”每当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一般都是这么说的:“请大家注意今天的作业是课后练习题一到五,下节课老师要好好检查,大家要好好完成,否则的话就不要来上课(或请你们家长来说明理由)”。这句话中的“否则……”传达着教师对自己布置作业的有效性的怀疑,他对学生是否会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心中没底,于是,只好用一些强制性与威胁性的语言来辅助。同时,这里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与习惯的极大的不信任。像这样的语言内含的强权色彩与命令成分更多、更深、更浓、更厚!在我看来,教育教学即对话,这种对话是真正的“精神的敞亮与真理本身的实现”,是一种“你与我”的关系,是心灵明净清澈的交流,是温馨的情感的磁应般的吸引,是深刻的思想的互燃般的启悟……然而,我们的课堂用语常常不知不觉间夹杂着泥沙甚至垃圾,冲刷着孩子们纯明的世界。在一些粗糙的、不加打磨的、拙劣的言词的浸染下,原本生鲜灵动、活色生香的课堂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让人不堪忍受。
  这些决不是吹毛求疵,语言对于人的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难怪,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教学名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强调教师的语言素养,《学记》中就提倡,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语言是一颗颗大粒的珍珠,每一句精雕细琢的用心加工的语言都将为每一颗有感应力的心增加一些光泽与内涵。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这里应当精雕细刻地去塑造儿童心灵的每一个最微小的部位,使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热爱人的激情。”教师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教学语言是触抚、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我们也许无法字字珠玑、咳珠唾玉,但是当我们面对课堂、面对孩子们如星星般闪亮的目光时,我们能不能用心来改造我们的课堂用语?
  (作者地址: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351200)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