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小学生的“好课”观

作者:钱友红




  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大家讨论得十分火热。专家有高屋建瓴的真知,一线教师有躬行所得的灼见。可是,大家是不是想到去问一问学生——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毕竟学生应该最有发言权。
  和六年级的孩子们一番交流,我发现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课标准”竟然与专家、教师的截然不同。他们的“标准”只有简短的六个字:好玩、学到东西。
  
  好玩——“好课”要有趣味性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就是儿童的生活。人为、机械地把玩和学习割裂开来是不明智的。教学应该遵循孩子们的天性,把课堂和玩整合起来。
  玩中学,教师既彻底抛弃了“师道尊严”至高无上的黑帽子,又实现了“放下架子,履行民主”的观念转变。教师和孩子们都沉浸到一种纯粹的、释放天性的玩耍中去。此时教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玩伴,是一个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人,一个带领着孩子们尽情玩耍的“老顽童”。
  玩什么呢?教学中的玩和生活中的玩不尽相同。首先,玩要追求鲜明的教育性,缺乏教育意义的玩应该被驱逐出学校和课堂;其次,玩要突出学科个性。就语文学科而言,玩法概括起来有朗读、表演、竞赛、参观、采访等。玩的时候,不要忘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要体现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尽管玩法很多,但是不必十八般兵器样样施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不同的学生可能喜欢不同的玩法,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老吃一样菜,即使是山珍海味,食者也会厌烦,因此要经常换换玩的花样。
  
  学到东西——“好课”要有实用性
  
  这里的东西是什么?这里的东西当然是指好东西,具体而言是指各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是玩的落脚点和归宿。
  谈到学到东西,有必要弄清楚,有些东西是显性的,可以检测,一检测就清楚到底学到与否,学到多少;有些东西是隐性的,无法见证和检测,一时也不清楚学到与否,学到多少。这些东西因其特有的滞后性和不可检测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且,这些内在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学好外在的东西,又要学好内在的东西。
  谈到学到东西,就不得不谈谈怎么学的问题,这影响到学习的效益高低。怎样学才是高效的学?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是学习的一种姿态:心不在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学习的一种姿态。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前一种姿态去学。我们还要牢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的时候,学生个性化地去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才可能更多,效益才更高。
  关于学到东西,学到一点东西可以说学到东西了,学到许多东西也可以说学到东西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争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要多学一点东西,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教学目标要尽量在课堂上落实;要多学一点东西,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还要学会用教材教,增加教材的广度;要多学一点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千手观音”,对于各种学习问题,都有自己的应对策略;要多学一点东西,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力量,用充满诚意的激励让他们“小手高举”“小脸放光”……
  我们要以学生的“好课”观作为自己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好玩”和“学到东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作者地址: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邮编:213300)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