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一些常用熟语的流变
作者:傅明乔
1.一推六二五。本是一句珠算斤两法口诀。十六除一是0.0625,借用做推卸干净的意思。“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就说成“推”。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本是一句歇后语,跳进了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十分浑浊。不知道为什么会讹变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实在令人费解。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到狼”,意思是说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子。讹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让人觉得有点触目惊心,而且与原义大相径庭。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其实是长期以来的误传,原文应该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裨将,即副将,意思是集思广益出智慧。
5.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最早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气量)不丈夫”,是儒家的修身标准,即大丈夫应该气度不凡,风度翩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很多“丈夫”在向“大丈夫”的目标挺进中发现,要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必须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光靠气度和风度往往是成不了大事的。于是,“无度”就顺势应时地演变成了“无毒”。
6.不到黄河心不死。原为“不得横祸心不死”。因“横祸”与黄河古字音上有相似之处,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表达得更直接、形象、并避开贬义,遂把“不得横祸心不死”变成“不到黄河心不死。”
7.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对女子出嫁的祝词。用桃花赞美新娘的年轻漂亮,祝福她婚姻美满,与婆家人和睦相处,多子多孙。后来却变成逃跑的意思。
语义流变
1.临时抱佛脚。传说云南之南一番国,俗尚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削发为僧,使贯其罪。意思是说古时一个死囚脱狱,跑到寺庙里抱着佛像的脚大哭忏悔,并发誓愿意出家,那里的人笃信佛教,感动了佛祖和追捕的差役。赦免了他的死罪。这个故事演变成了一句俗语,却变成形容一些人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意思。
2.马后炮。在象棋中,马后炮是很厉害的一着,它往往可以“将死”对方。马后炮原来的涵义是积极的,根本不同于现时人们口头所说的马后炮的那种消极的涵义。
3.呆若木鸡。语出《庄子》,说的是古代有位名叫纪省子的训鸡师,把鸡训练得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然而其他鸡只要看它一眼就发抖,没有哪一只鸡敢面对它。本义是用来表现一种镇定自若、胜券在握的神态。现在却变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4.寄人篱下。源自《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本指文章著述因袭他人,毫无创见。后来却比喻依附别人过生活。
5.头头是道。源自《续景德传灯录·慧力涧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本是佛家语录,说道是无处不在的。后来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6.钩心斗角。原指建筑结构精巧工整,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也写作“勾心斗角”。
(作者地址:浙江省温州二十二中邮编:325003)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