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我一直在努力
作者:马付才
当天下午是巡演第二场,剧目是《阿依达》,节目单是早已印发的,多数巴西人几天前就买好了票。因为米盖尔在里约热内卢很有威望,而巴西的听众听说他们喜爱的指挥愤然辞职,于是都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外国人”:意大利人对米盖尔不敬,就是对巴西的蔑视。于是,幕布还没有拉开。剧场内已是一片混乱,跺脚声、叫骂声、口哨声不绝于耳,许多观众还嚷着要退票。
米盖尔辞去了做歌剧团乐队的指挥,按计划,这一位置将由指挥助理代替,但助理刚刚来到舞台前的乐队边,观众席上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原来,观众在节目单上找到了指挥助理的简介,因为他是一名意大利人。
此起彼伏的口哨声使指挥助理气愤地掷下指挥棒离开了乐队,台下更是群情激愤。气氛骤然紧张,歌剧团的经理罗希只好出来指挥,可是,当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幕布,很快又被嘘声淹没,因为,在他的简介上,他仍是一个意大利人,他只好又灰溜溜地逃回了后台。几分钟后,领唱又受经理之命试探着慢慢向指挥台凑近,但观众在节目单中再次找到领唱的名字,他仍然是一个意大利人,在一片口哨和跺脚声中,领唱也被观众轰了下去。
看来,只有找一个巴西的指挥才能让愤怒得快要失控的巴西人平息下来,可是,要想立刻找来一个熟悉整场歌剧曲子的巴西指挥根本是不可能的,在后台,歌剧演员们在哭泣,经理罗希也烦躁而又无可奈何,如果被迫取消这场演出,消息一传开,整个巡回演出都可能泡汤,那全团人马都有失业的危险。但观众情绪失控,愤怒的火山一触即发,退票似乎是唯一安全的选择。
突然,有人说:“让他试试看,节目单上没印他的名字,而整场歌剧的曲子他都记得!”这个人说的是坐在乐队后排19岁的大提琴手。这个年轻的男孩坐的位置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有人对他说:“反正你在最后一排,而且只需合奏时拉几下琴,你就是趁机去逛逛这异国风情的夜景也没人知道少了一个人的。”但因为责任,男孩没有溜走。现在,这位默默无闻的大提琴手被推上了指挥台,观众们把节目单翻得沙沙作响,但根本找不到这个清瘦的男孩的名字和简介。或许他是一个巴西人吧,台下的谩骂声减弱了一些。
这时,在众目睽睽之下,男孩忽然抬手合上了面前的乐谱,他告诉台下的观众,他要全凭记忆指挥。男孩的做法惊呆了台下的观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只有《阿依达》的前奏在剧场中低沉、缓慢地响起。演出结束后,巴西观众才发现这个年轻的指挥其实也是个意大利人,但是,太晚了,他们已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了。这场1886年6月2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上演的歌剧在整个音乐界引起了轰动,男孩的国籍早已不再重要,为了看他的指挥,很多人甚至从其他国家赶到巴西。一个音乐史上的传奇也从此诞生,不知名的大提琴手从此一炮走红。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1867年生于意大利帕尔马市一个贫穷裁缝的家庭里。所有的人都说托斯卡尼尼真是太幸运了,当时,有记者采访托斯卡尼尼,记者也兴奋地说:“托斯卡尼尼先生,你的成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难道你没有感觉到吗?年轻的你真是太幸运了。”
托斯卡尼尼一点也没有记者那样得兴奋,他微笑着说:“哦,我不认为我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幸运,要知道,我9岁时就进入帕尔马皇家音乐学院,随卡里尼学大提琴,也偷偷学钢琴,更是常常私自组成学生小乐队,自己任指挥,18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帕尔马皇家音乐学院大提琴班与作曲班,指挥主要是靠自学,有天赋、有乐感的人才能成功,为了日后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你不知道,这十年来我可是一直在努力!”
成功靠什么?有人说是靠机遇,有人说是靠天分,还有人说是靠运气,而托斯卡尼尼,这位用一支指挥棒征服了整个世界的现代指挥艺术的鼻祖,又向我们诠释了成功的另一种真谛:我一直在努力!
(黄胜利荐自《人生与伴侣》2006年第7期下半月版)
责编:曹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