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李更生跪雪求贤

作者:王高岩




  李更生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1906年,他怀着爱国救民之心、“兴邦必先兴教育”之志步入教坛,历时二十余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认为,教书育人,重在教员。没有一流的教师,绝难教出一流的学生。因此他当校长期间,走南闯北,踏破铁鞋,广聘德才兼备的教员。只要得知哪里有优秀教员,就会千方百计请至门下。
  1917年冬的一天。时任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校长的李更生,听说常州有一位叫董伯度的教员,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不仅物理、数学、外语、国文水平相当高,而且教学艺术堪称一流,决心将其请到八中任教。
  李更生抓紧时间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马上奔赴常州。到达时,常州突降大雪。李更生顾不得歇息,顶风冒雪赶往董伯度家。当李更生得知开门的老太太是董伯度之母时,马上恭恭敬敬地屈膝跪下。老人家见来人行此大礼,连忙将他拉起。李更生谦恭地作了自我介绍后,一再恳请她动员董伯度到扬州八中任教。老人家被李更生的真情打动,欣然应允。董伯度在老母的劝说下,答应了李更生的聘请,俩人约定一周后下午三时在扬州八中见面。一周后的下午,李更生早早就来到校门口恭候。当他远远看到董伯度乘的黄包车时,立即快步迎上前去。车子刚停稳,就拉着董伯度的手嘘寒问暖,并亲自帮他卸下行李,令董伯度十分感动。到任后,董伯度一心扑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崇。
  不久,董伯度接到了母亲生病的消息,便向李更生提出调回常州的请求。李更生理解董伯度的孝心,安慰了几句,没有答应。当天晚上他只身冒雪赶往常州,见到开门迎客的董老太太后,再次跪行大礼。得知老人家只是偶感风寒,赶忙为老人家寻医问药,妥善安排,感动得老人家热泪盈眶,连夜写家书,使儿子打消了调回常州的念头。
  数年后,孝顺的董伯度因难以在老母膝下尽孝时常惴惴不安。思虑再三,他又一次向李更生提出了调回常州的请求。没想到,这一次李更生非常痛快地应允了,并告诉董伯度:“三天后为你饯行。”第三天晚上,俩人开怀畅饮,酒过三巡后,李更生对董伯度说:“伯度,临行前,我带你去看望一位长者,”俩人踏着星光,一起走进一条幽静的深巷。“老者家到了。”李更生停下脚步微笑着说,随即拉起董伯度的手推门而进。“伯度!”董伯度刚进门,就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抬头一看,老母亲正笑脸相迎。原来为了留住董伯度,李更生早就在扬州寻找居所,准备把董伯度的老母接来。恰巧刚收拾完房屋,董伯度就提出了调离的请求,于是,他赶紧把老人家接了过来……董伯度感慨万千,一把握住李更生的手,感动地说:“蒙君如此深情,我再也不离开扬州了!”
  李更生凭借着待人宽厚、任人唯贤的人格魅力陆续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慕名投奔至其门下,其中包括桃李遍天下、誉满国内外的朱自清先生。因为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扬州八中在短短几年间便跻身全国重点中学之列。李更生董门跪雪求贤的轶事也被人传为美谈。
  (杨晓威摘自《做人与处世》2006年第8期)
  责编:叶万军 插图: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