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美国学生请印度家教

作者:王 波 张保平




  求助海外家教
  
  16岁的塔努·巴苏是家住美国波士顿的一名高中生,每当她需要在数学方面得到特别辅导的时候,就会上网寻求一位远在印度的家教帮助。
  巴苏很喜欢这种灵活的家教方式,这使她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向家教请教有关的数学问题。有时家教为了教会她一道数学题得反复讲解几遍,开始时她还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地球另一边那位耐心的家教总是一个劲儿地安慰她说没关系。
  印度以软件大国著称,每年向欧美国家提供大量的软件外包业务。然而近几年,一种新的外包业务——家教外包悄然出现。
  与软件外包不同,家教外包是一种新的业务外包,一种高科技产业——教育服务外包。印度的家庭教师安坐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为万里之遥的美国家庭的孩子一对一地辅导英语、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课程。
  经合组织2005年公布的数学技能研究报告显示,就数学能力而言,美国学生在29个工业化国家15岁的中学生中排第24位。同时,由于美国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而出生于二战后人口飞速增长期的那一代人已经逐渐进入退休年龄,导致美国教师,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奇缺。
  根据美国职业教育协会的信息,有近40%的美国中学缺乏合格的数学教师。而拥有大批数学、工程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才、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印度正好为美国学生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家教服务。
  
  印度家教进军美国市场
  
  总部设在新德里的Career Launcher是目前向美国学生提供家教服务的5家印度外包家教公司之一。这些公司有的与美国远程家教供应商签订了承包合同,有的直接向美国的学校和学生提供家教服务。
  这些印度家教公司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可以使教学双方实现实时可视对话,教师还可通过手写输入式电脑画图表,写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述的内容。
  成立于1995年的Career Laun-cher公司在提供数学家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帮助数万名印度学生在参加印度名牌大学工程学院入学考试之前恶补数学。
  Career Launcher公司2003年开始与多家美国家教公司签订合同,向美国学生提供家教服务。其中一半是美国学生在互联网上发现公司网站后直接报名的,另一半则由美国的合作伙伴外包。
  Career Launcher公司每年为美国提供1500名数学老师。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估计,目前接受印度家教服务的美国学生有2万多名,并且随着美国实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后对课外辅导的需求增加,这一服务还将有巨大的市场。
  公司目前的收费标准为每小时20~30美元,并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提高收费标准,大致保持与美国主要家教公司相近的水平。公司新近开始的面向大学生的家教服务收费标准为每小时35美元,价格高于美国的许多同类公司。
  住在新德里的索米特巴萨克就是这样一位家庭教师,他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这样可以在美国晚餐时间同美国学生聊天,指导他们的家庭作业,也不会影响当天上午9点的正常工作。这位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在给他的美国学生讲课时,比美国老师更有耐心,也很尽责,尽量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印度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每年有大量的数学和工程大学生毕业,他们也愿意挣一些外快,当然收费比美国的本土家庭老师要低廉得多。
  
  网络家教的优势
  
  美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为他们制造产品、提供寻呼帮助。现在,一些美国学生似乎也习惯了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印度家庭教师。
  网上家教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当然是费用低廉,不过一般家庭教师1/5的费用,一个印度的家教每小时收费20美元,而聘请一个当地美国家庭教师则需要100美元。
  其次,消除了肤色、社会地位和地域的差异,比课堂讲课更平等。对于一个美国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乡村师资条件不如大城市优越,直接聆听有经验老师讲课的机会不多。但通过网上家教,就可以得到来自遥远国度有经验的印度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第三,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一个乔治·华盛顿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临考前连轴转,做统计学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当时正是夜里3点,怎么办?他只需花每小时18美元,就可以和8500英里之外的印度老师讨论问题。
  美国一家家教公司的负责人说,印度有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师。他说,家教外包是一个新潮流,它说明我们不仅在汽车制造方面敌不过日本,在软件开发方面敌不过印度,在制造业方而竞争不过中国,在教育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印度的竞争。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讯领域的障碍将逐渐消失,家教可能也和其他职业一样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但是,家教要求教学双方有着深刻的相互了解和默契的互动,仅靠网络实现双方的沟通,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存在许多困难,更不用说教学双方远隔万里,来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比如,印度的老师必须学习美国口音和美国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自《环球》2006年6月16日总第404期)
  责编:子丑 插图: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