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尊重生命的伦理

作者:孙美菊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银白的日光灯下,书页翻动、纸张接触发出的轻微乐音中,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复习迎考。我作为下班管理的教师,除了偶尔个别辅导外,也在这种紧张的节奏里看着书,备着课。
  突然一连传来几声小物件撞击日光灯管发出的“叮叮”声,循声抬头一看,见是两只棕红色的金甲虫。两个可恶的东西撞了几下灯管后,竟然在教室上空盘旋起来,还发出恼人的“嗡嗡”声。鸦雀无声的教室顿时热闹了。一开始,只是有同学抬头讨厌地看两眼,可是那金甲虫也真不知好歹,“嗡嗡”的声音随着飞旋的加速度越来越响,让人无法看书学习。是可忍,孰不可忍!几个男生群起扑打金甲虫,拿书的、拿本子的,也有徒手捉拿的……可是金甲虫的挑衅性越来越强,居然时不时地瞄准女生,蜻蜓点水似的一会儿碰一下这位女生的头,一会儿停在那位女生的背上,引来胆小女生的声声尖叫。教室里一时间沸反盈天。
  我站在教室的一边,竟感到束手无策,但心里清楚如果不消灭那两个可恶的东西,想让教室安静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一会儿,伴随着一个女生的一声尖叫,一个男生眼疾手快地捉住了其中一只,本能地往地下一扔,不料那只金甲虫居然一跃而起。几个回合之后又被那男生捉拿,这回是使劲地掷向地面,那金甲虫便一命呜呼了。留下几个同学张着嘴,一副惊呆的神情,还有调皮男生戏谑的声音:“请尊重生命的伦理……”
  另一只似乎感到势孤力单,在我的头上盘旋一周,精疲力竭,竟落在讲台上。我不费吹灰之力,便捉住了它。这时我不能无视刚才那些男生戏谑的声音,因为我刚教了法国作家史怀哲的《我的呼吁》一课,不能不“尊重生命的伦理”。于是握着金甲虫把手伸到窗外,让它回到自己的天地。不料那金甲虫居然不知好歹,竟学飞蛾再一次扑向灯管。学生已不像刚才那样闹哄哄的,只有就近的一个男生帮我捉拿金甲虫,其他人都只是抬眼瞧着我们。不一会儿,男生又捉住了金甲虫。他并没把金甲虫往地下死掷,却把金甲虫递给了我。众目睽睽之下,我接过金甲虫又一次走向窗台,放飞了金甲虫。这回,金甲虫像是领了我们的情,不再“依恋”如同白昼的学习阵地,终于飞回了属于它的自由王国了。
  热闹过后,教室里更加静谧。在浓重的夜色包围下,银白的灯光、宁谧的气氛、紧张的节奏是那样的和谐。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氛围在和谐的背景下衬托得越发浓郁。
  真得感谢金甲虫,虽然打扰了我们的学习秩序,却也给我们带来了片刻的轻松……正在如是思考的时候,忽然清晰地听到一声蝉鸣,抬头望去,只见离讲台不远处靠窗的一个男生正提起手,伸向前排的女生,慢慢地从女生的发梢上小心地撮起一只小蝉。尽管如此,还是被前排的女生发觉了。女生转头见到他撮着的小蝉,便会意一笑。同一时刻,男生把手伸向窗外,放飞了小蝉。
  经历了这么一堂富有戏剧性的自学课,我不禁想起一句教育名言:爱孩子并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它最需要的是用心。教师必须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方能对学生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法宝,它是一把打开和谐社会的金钥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扶正学生心灵土壤里的“爱心”这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杂草。虽然掷死金甲虫的行为无可厚非,但从金甲虫也是小生命这一角度看,摧残生命毕竟是残忍的。我作为教师,两次放走金甲虫而让它回归自然的行为,是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实践行动。这无疑是给学生一种爱的示范,一次诗意的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常常扮演了点燃学生这一火把的角色,不经意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乃至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也可能会扼杀一个人才。所以教师应是一本一笔一画写满了爱的书,是一条汩汩流淌着爱的小河,是一只承载着厚重的爱的小舟……只有在教师爱的熏陶中,才可能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才有可能使教师的人格和学生的人格互动、影响、沟通,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把教师健康的人格转化成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健康纯净的性情。
  生活中的小事常常成为教育的契机,学生在爱的教育中成长,教师也在教育的反思中进步、成长。
  (作者地址:浙江奉化市武岭中学 邮编:315502)
  责编:叶万军 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