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课堂,凝视生命的细节

作者:林高明




  在新课程文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以种种理念去看课堂,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且也有与众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一些问题时时在我脑中萦绕:教育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呢?有没有一种更有永恒性的价值指南在引领着教育及课堂呢?每次的冥思苦想都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教育哲学的元命题上:什么是真正的人?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呢?
  思绪自然地从起点回到原点:人(人的生命)是教育教学运思与创作的中心。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人生的悲情、生命中的柔情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归皈的理由。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写道“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在这里生命被尊贵地高举着,生命是一的一切,是一切的一!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敬畏生命……在纠缠不清的理论观点面前,因为心系生命,所以我们变得谦和澄静与更具判别能力。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而教育的道理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成全生命之道。
  在一些常见的教育教学细节背后深蕴着教育的真谛。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无以弥合的裂纹。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问时,有个学生兴致勃勃地举手回答。也许,答案与教师预想的稍有出入,教师就问全班同学对不对?学生们察言观色之后齐声答,不对!教师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同学来补充,这位学生果然不辱使命,教师喜形于色再次问道,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全班学生齐声说,对!师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位胜利者身上了,而对于答错的同学(有时,不过是答得不合教师的意思)基本上是置之不理了。于是,答得不好的孩子就灰溜溜地坐下来,有时弄不好,还要遭同伴的取笑呢!(我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得意笑他人,失意他人笑”世态炎凉,也许就是从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滋生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如此细致地思索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呢?
  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须仰赖教师对学生生命体验的感受与尊重。而现实中,我们时常会见到一些“无情无感”的行为细节:教师常会在课堂中用一些奖品(小贴图、小红花、小星星)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努力。上课时学生们你争我夺,俨然是金银珠宝,孩子们为了获得这一小小的物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了的乐得昏头昏脑,得不到的则垂头丧气。可教师一下课便随手一扔,孩子们争着去抢时,老师说,这不过是一些小彩色纸片,没有什么用处!试想学生们听了有何反应,以后的课堂他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位老师呢?再比如,学生们逢年过节不忘师恩,寄来贺年片、贺信,可教师们很少动手回信,甚至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许多老师更多的是在同事或其他人面前来展览一下自己教导有方,影响深远——你看这么多学生毕业了对我这老师依然念念不忘。尔后就不闻不问,甚至把这些贺年片很快地扔进了垃圾桶里或连同学生的作业本、试卷按斤论两拿去当废纸卖。有时,我常想在这样的现状下,一个教师能做到主动向学生打招呼的、能主动联系、问候、关心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他就非常不简单……
  教育就是依靠这一点一滴的影响,来建筑师生们的身心生命。正如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所有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教育及文明都是建立在细节之中,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一加点化便可能点铁成金,在常人不屑一顾之处匠心独运便可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当生命意识融化为教师的血液与气息时,它便自然而然地熏染着润泽着学生的生命!
   (作者地址: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351200)
  责编:薛农基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