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捷克入学记

作者:赵启强




  这是发生在一个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从捷克回国探亲,给我讲了她在布拉格为女儿上学和当地学校的一次接触——
  朋友是一位舞蹈演员,离异后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生活。女儿刚刚6岁,第一天上学,班主任挨个问小同学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轮到朋友的女儿时,她刚说了一句“我没有爸爸……”就被同学们的笑声打断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朋友的女儿因此而被同学们欺负,以至于她常常害怕到学校去。后来,朋友带着女儿去了捷克。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母女俩以小买卖为生。因为没钱租铺面,她每天早早地拖着一个小行李车,到中国商人那里批一点小商品,然后拉到市场或地铁口卖。由于没有铺面,她的居留签证总是很短、很麻烦,所以身份问题比谋生更让她忧心。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上学自然想都不敢想。
  大半年过去了,一次有同胞劝她去试一试,说是捷克上学应该没有国内那么难。于是朋友领着女儿,忐忑不安地按别人告诉她的地址去了一所小学。
  小学的建筑很典雅,而且安静得不像一所学校。朋友走进去又马上退出来,以为走错了地方。到外面拼了拼大门上边的字母,是学校啊!才又进去。
  朋友战战兢兢地见到校长,她很紧张,担心人家问她的居留身份,担心人家向她索要她拿不出来的长期居留签证或是介绍信之类的手续……
  校长是通过小女儿的述说才知道母女俩此行的目的——女儿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捷克语,所以常常给妈妈当翻译。朋友称女儿是她的“小嘴巴”。
  听懂了母女俩是为了上学而来,那位校长十分高兴,他没有问及母亲的身份,没有看她的证件;更没有向她要钱,就马上将一年级的四位老师叫来,然后校长问朋友的女儿:“你喜欢跟哪位老师学习? ”
  这位捷克校长要让孩子自已挑老师!
  女儿选定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金发女老师后,所有的入学手续就算办完了。
  女教师将女孩领到教室,向全班30几位同学介绍了朋友的女儿,并说,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要欢迎她、爱她。一位小女生站起来问:“老师,我可以吻一吻外国同学吗?”老师说可以。于是孩子们排着队走到朋友的女儿面前,轻轻地拥抱、吻她的脸颊……
  下午放学回来,女儿带回了校长对妈妈的问候:“你妈妈真好,她很关心你的学习。请代我向你妈妈表示感谢。”
  校长感谢朋友重视教育,将孩子送到他那里……
  孩子终于上学了。她不仅享受到了免费的教育,还享受到了真正的免费午餐;还有,第一个假期,女儿的学校就组织了孩子们去英国旅游,居然也是免费的……
  讲到这儿,朋友又被当初感动过她的这些事感动了,我见她眼睛湿润了。我同样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并且为她在海外当“二等公民”的遭遇,有了一丝安慰。
  我有时想,她要是留在国内,一个30多岁的舞蹈演员,靠一个人的工资负担孩子的教育就不艰辛吗?如果她要到别的城市去寻找机会,她怎么解决孩子的初级教育?即使她去的城市不是北京,即使她并不奢望找到她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所找到的那么好的学校,我们也可以想象她领着女儿在一位住校长面前会得到什么样的对待;最后,就算她恳求了、花费了、托了关系而允许她女儿进入学校,她能负担得起女儿的借读费、择校费吗?
  (摘自2006年4月27日《新京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