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
作者:朱华贤
这是一位已经有五六年教龄的女教师。课后交流,笔者问她:“整整一节课,怎么就讲了这么一点内容?容量是不是太少了?”谁知,这位老师委屈地说:“我自己也觉得太少,可参考书上安排了3课时,我总得上足3节课。”
在另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上习作训练《爱惜粮食》(浙教版第九册的看图作文)时,学生尽说些套话大话,让人听了很不是滋味。交流时,我说:“学生说的都是对的,但都不是心里话,你说是不是?”执教老师说:“这个内容老掉牙了,学生没有一点兴趣,我也不喜欢上。不知道为什么,教材就是不改。它不改,我只得按部就班。”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在广泛的听课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课本教,不折不扣地按照参考书上说的办,把课本和教参视为绝对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他们以为这样教保险,因为课本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二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能有效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以课本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课本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而且别人也不好批评。
教学是什么?教学不是机械作业,不是统一生产,教学也不是执行任务,完成计划。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随机性的心灵沟通,教学需要融人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更需要渗透教师的思想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个性的,才是有灵气的,才能走得更远。如果我们只是照抄照搬,只是死板模仿,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的一句话。这个建议,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应该把它当作“要求”来解读。这里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就是要我们体现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其实,教《会说话的灯》的这位教师,既然已经感觉到没必要教3节课,就大胆地缩减吧,参考书本来就是仅供参考的。而那位教习作训练《爱惜粮食》的教师,既然已经清楚“老掉牙了,学生没有一点兴趣”,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或者干脆换个内容呢?可还是“涛声依旧”,是没有想到呢,还是连想也不敢想?
四百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想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初一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着的人,一个有思想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尊严?那还不是奴才!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尊重,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赢得同行赞赏的。
思想是一种尊严。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压制,有话不能说;人最光荣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拥护。作为当代教师,不能只是传播思想,而是应该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实践自己的理想。
(摘自2006年5月24日《中国教师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