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校长当以大气成大器
作者:叶存洪
得事无巨细,眉毛胡子、芝麻西瓜、分内分外都一把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报道校长的文章经常用到这样的话:“他们忙得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甚至连安心吃顿饭的工夫都没有。”这种精神诚然可贵,但人们不禁要问,学校组织健全、机构完备,校长有必要这么忙吗?校长太忙,很大程度上有两种可能:一是能力比较弱,一件事颠来倒去、拖泥带水;二是管了不该管的事,越权做了职能部门该做且可以做好的事。今天看来,应该提倡校长职能的回归,做他们该做的事——“领导”学校。
校长要善待教师 教师工作时间之长、压力之大,局外人不一定清楚。他们以为教师很清闲,有寒暑假,有双休日,一个星期就那么十几节课,多轻松呀!殊不知,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任教的课程每月考下来要排队,列于最后,要担心被“末位淘汰”掉;当班主任,一个班五六十甚至七八十号“活蹦乱跳”的人,今天担心张三成绩掉队,明天担心李四出安全问题,这样的“孩子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可见教师生存状况堪忧!
教师为什么会感觉压力很大?为什么有那么高比例的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表明,10种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下表所列:
由此可见,教师们最感到“累”的还不是“经济负担”,而主要是一些跟管理有关的因素。对此,是值得校长深思的。校长千万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反倒忘记了学生的分数取决于教师。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高度关注教师,营造一种“顺你的气,用你的才”、“林茂鸟知归,水深鱼极乐”的氛围,为他们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管理进步一小步,教师生存状况就会改善一大步。只有当老师受到尊重,他们才可能去尊重学生;只有当老师有了希望和信心,他们才可能把希望和信心带给学生;只有当老师有了成就感,他们才有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校长要舍得培养教师对“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如果理解不当,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那就是,只见校长不见教师!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靠你一个“光杆司令”,你能耐再大又如何?所以,校长要舍得培养教师、善于培养教师。当然,我们也深知,校长在这方面有些矛盾心态,那就是,他们一般都知道要培养教师,谁都希望手下兵强马壮,谁都不希望“武大郎开店,一个比一个矮”,但是,重视教师培养培训,今天送他培训,明天让他进修;今天给他评优,明天给他授奖,教师手上有几本红证书,“翅膀”硬了,扑腾扑腾就要“东南飞”了。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福利待遇偏低的学校,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但不管怎么说,校长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教师可能会走就干脆不培养他了。
校长要善于激励教师真正的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不是钱多几个少几个,而是自己的工作是否得到认可、价值能否得到体现。看看周围的学校,可以说,并不是工资越高、奖金越多的学校就一定办得最好,一些农村学校办得有声有色,靠的绝不是高福利。所以,校长在管理教师队伍的时候,一要知道“重赏不如重用”;二要多给予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走向市场经济了,觉得什么都要靠钱去“买”,慢慢地把这个法宝给丢了。现在看来,甚是可惜,该重新把它捡起来了。
校长要注意教师来源的多样化很多学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总是熟门熟路地往一所大学跑,今年要他三个,明年要他五个,几年下来,教师几乎清一色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来自一个学校的人太多,学脉相同、风格单一,不利于多元学术风格的交融。因此,校长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该广开来源,可以是师范院校的,也可以是非师范院校的,要尽量少聘用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教师。
校长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应该有文化”,当是一个不争的命题。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我想,学校更应该是播种机,更应该是宣传队。学校是一个地方最有文化的场所、最有教养的场所、最文明的场所,有哪一个系统、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像学校这样整齐地都是大学毕业生?如果连学校都没有文化,那么什么地方该有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深刻内涵,它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现在校长们几乎都能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理解得并不深刻。一些学校满足于在校园里种点花、养点草,挖口池塘、养几尾金鱼,树个雕塑、搞点喷泉,或者在走廊上悬挂些伟人或科学家的头像……这些是不是学校文化?不能说不是,但是,我的理解,学校文化应该有其更深刻的内涵。比如说,学校发展遇到困难了,大家是隔岸观火、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还是人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奔走呼号,献计献策,共度难关?张老师受到省里表彰,李老师受到市里嘉奖,同事们是真心地向他们表示祝贺,分享他们的喜悦,并“见贤而思齐”,还是一个个犯了“红眼病”,妒贤嫉能,并且“枪打出头鸟”?学校的重大决策,是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还是“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群众集体“失语”……这才是校长们在营造学校文化时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校长要冷静对待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入学高峰期到来和高校扩招的牵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小学的规模日益膨胀,动辄五六千人、七八千人,甚至直逼万人的规模,一些学校还叫着喊着要办成“万生千师”,“地”不够了,易地重建;“人”(教师)不够了,到下面去挖,高中到初中去拔,初中到小学去拔,实际上这是在掏空自己的地基墙脚。跟一位私立学校校长聊起这个问题,他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35人左右。不言而喻,办学成本比70人一个班硬是得翻一倍。问之何故,他答曰“多就是少,少就是多”。我很认同,这才是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
校长要正确认识“校兴科研,科研兴校”这些年来,中小学的科研意识越来越浓了,纷纷提出“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等口号,令人鼓舞,振奋人心。然而,作为一校之长,要深刻思考一下:学校应该兴什么样的科研?什么样的科研能够兴校?要知道,不是什么科研都能兴校的!写点跟自己本职工作不着边际的文章就能兴校?甚至到网上“掠人之美”的所谓“科研”也能兴校?非也!中小学的科研应该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而进行的教学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地与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而不至于教学、科研“两张皮”;也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地“解放”教师自己,而不至于觉得科研是给自己添麻烦的东西。比如说,关于“大班教学”的问题,真正研究好了,琢磨透了,提高了工作效率,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
校长要努力为学校争取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学校的发展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抓好校内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关注外部环境。客观地说,今天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很好,一些单位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学校“吃拿索要”;社会舆论也不如前些年那么好,那个时候,人们纷纷为教育呼吁,为教师呐喊。曾几何时,风向悄然发生变化了,对教育几乎是“一片喊打”了,指责“教育是十大暴利行业”,讽刺教师是“眼镜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负担,对学校进人不给编,不管工资,非但如此,每年还要从学校“统筹”一笔钱走,等等。如同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说的,是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但却把学校放在社会舆论的“火”上烤。所以,一校之长要通过自己的有效工作,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校长要善待家长“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今天多元文化、多种媒体影响的情况下,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显得更加必要。校长自己、并还要教育教师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家长。一些学校喊出了“学生是上帝”、“家长是上帝”、“学生及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等口号,这些提法是否合适,姑且不说,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们意识到了尊重家长的必要性。新的教育方针中明确加上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周济部长上任伊始就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们当时刻谨记,这里所说的“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是“有口无心”地当时髦口号喊。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邮编:330029)
责编:薛农基 插图:董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