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推崇做小知识的分子

作者:袁 岳




  很多人知道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能侃,但其实对他们侃的道道并不明白。我在哈佛读书时,有位在文理学院东亚系读硕士的老美朋友,要做一篇文章叫《出租司机:北京的第五媒体》。他走访了大约50位北京出租司机,分析了500项这些司机传播的事件,来求证司机作为一种媒体,在传播信息中的特殊行为模式与信息内容的损耗变动情况,结果其中很多发现既有以前我留意到的,也有很多很有意思而我一般并未注意的情况。
  我们的硕士,很少愿意写这么鸡零狗碎的东西。国内某国有银行的领导和新来的研究生座谈,结束以后感慨:“这些新同事关心金融体制改革多了,关心岗位的事情少了;知道国家大事多了,拥有的专业知识少了。”
  其实,美国的硕士生、博士生们写的论文,大半聚焦在一些小小的点上,由这个小点而深研,而有新的发现,转而研究其他的点,若干个很有心得的点联结成面,就有很好的成系统的创见。我早年读法律研究生时,同时读法哲学和法律社会学两类书,也同时写这两类论文,慢慢聚焦到对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上来。到后来从事了专业的研究咨询工作,更觉得社会各界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期望之殷。后来,在哈佛读书面对四百多门课而不知从何下手时,我的导师、曾担任戈尔副总统民意测验顾问的安娜.格林伯格教授对我说:“那些知识性知识,变化很快,也各执一说,常常买书读就可以,唯有那些工具性知识,看着不起眼,轻易学不会,需要认真听讲、真操实练、深入观察、细细体会才能把握。你应当特别重视。”我把知识分成大、中、小三层,所谓大知识涉及理论框架的构建、宏观的现象描述与概括、方向性与趋势性的高度把握;中知识涉及某个局部或者若干个别现象的总结,可用一些一般知识推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而小知识涉及对一个问题点的深度解剖、细致描述,围绕这个点收集细致的信息与资料,提供相关的比照参考的标杆,寻求适当的对策方案。
  这三个层次的知识都有意义,但教育体系和知识分子构成中的小知识的分子过少,从而出现以下四种错位现象:社会殷切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小知识的人才,而人才系统大量产生拥有大中知识尤其是大知识的分子,从而出现了大量知识分子就不了业,或者就业以后得不到好评,或者就业以后实际上面临转业的问题;因为话语权为大的知识分子掌握,舆论中也充斥着大知识观点,大知识的分子夏能做座上宾,风气之下大量小知识领域的人,喜欢谈论与关心大知识领域的事,从而导致大量清谈误事的现象;因为人们简单甚至有意识地混淆知识层次的功用界限,导致不少大知:识的分子顶着大知识的光环,就小知识领域的事发表大量负不起责任的业余见解,而被误作金玉良言,其最典型的例子是经济学家被当作管理学家使用;政治学家或哲学家被当作公共管理专家使用;不多的小知识的分子尚不为实际决策者普遍重视,这又助长了社会鄙视小知识,而追崇大知识的时尚。
  知识分子曾经在历史上单列为一种职业类别,到改革开放前后,大致主要指在文教领域的中高级职称人员。而到了各类职业高度知识化且各类知识高度专业化的现时代,各个领域以实务取向,或以解决问题取向为特征的小知识的价值,既因其广泛的渗透性而更有战略作用,也因为其普遍性而更为平淡了。所以,我推崇小知识的分子,一则是期望科教体系的决策者,更加重视实践领域的人才培养的投入,打破一味培养和重用大知识分子的迷思;二则表明今天知识分子也不特别而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阶层,它的价值越来越显示为各行业提供专业附加价值,包括娱乐的附加价值。知识分子不再是崇高不坠、嘘人嘘己的名号,如果无用也一样是废物。知识分子小一点,小知识的分子多一点,那么我们个人的机会就会多一点,而社会的发展也许会因此受益一点。
  (荐自2006年2月18日《新京报》)
  责编:子丑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