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妙联趣事

作者:薛业忠




  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重庆成了“陪都”。可能是位巴蜀秀才,为上面的“绝对”写出了下联:“四川成都重庆开国府。”“四川”是省名,“成都”是四川的地名,又可作“成了首都”解,“重庆”也是四川的地名,还可作“再次庆祝”解,因为“成都”才“重庆”开国府,对得极为工整。
  
  国名地名巧对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让全球华人雀跃欢呼,有一位志士豪情满怀地抒写出一副上联:“中国捷克日本。”却苦思不得下联,这上联极其巧妙,中日两国是战争的双方,而捷克虽是国名,同时在汉语中有“战胜、打败”的意思,与当时情形吻合。
  后来,终于有人对出了绝对:“南京重庆成都。”
  
  郑板桥对古寺联
  传说郑板桥有一天去深山访友,路过一座古寺院,看到墙壁上写了一则单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他感到这则联语很有文采。“寸土”者,小地方也,自谦之辞。而“寸土”合起来,恰巧是“寺”字。“言寺”合起来恰巧是“诗”字。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寺”字,极尽离合、顶真的技巧。他心里十分赞赏,苦于一时对不上。
  在回家的路上,郑板桥偶然看到路旁有些树木东倒西歪,枝干残缺,触景生情,下联脱口而出:
  “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庄国伟荐自《思维与智慧》2005年第12期)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