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中国的新公民读本

作者:李 杨




  “有谁知道‘自由’的含义是什么?”扬州中学历史教师王雄在课堂上提问。
  “‘自由’是贬义词,意思是自由散漫!”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此后,课堂陷入了沉默,再没有学生给出其他答案。
  扬州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听王雄讲历史课的是16岁上下的高一年级学生。
  王雄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这段经历时,脸上带着悲哀。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些还有两年就要获得选举权的共和国的小公民对于公民的基本概念却是如此无知。
  此后3年,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公民读本》——1949年以来我国第一套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中。
  《新公民读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推出的一套“校本教材”。所谓“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自主设定的课程中自行选择的教材。依据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设计,学校可以自行安排其16%的学时用于校本课程的教学。
  据《新公民读本》的策划人、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介绍,教材的小学卷已于去年12月中旬正式出版,初中卷和高中卷将在今年六七月推出。江苏、山东、湖南、黑龙江、山西等省的几十所学校,将在2006年9月选用《新公民读本》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江苏省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有意将新公民教育纳入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中,实现新公民教育与新教育实验的对接。朱永新因此成为第一个公开表示要使用《新公民读本》的政府官员。
  “《新公民读本》在我国规模巨大的教材和图书市场上,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足迹,将为历史留下重要的一笔。”《新公民读本》主编、著名学者杨东平在课本序言中写道。
  
  突出人类的普世价值
  “这套教材试图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德育教材和政治教材,强调世界眼光,突出人类普世价值。”周雁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
  翻阅这套读本,“政府的职责”“政府为什么要收税”“维护公正”“新闻舆论的力量”和“走近民主”等重大课题跃然纸上。这些内容,在过去的政治教材中是很少见到的。
  据周雁翎介绍,在内容上,《新公民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宽容、感恩、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公民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主题;公民知识包括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和司法公正等主题;公民参与技能包括与人沟通、讲演、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主题。
  周雁翎说,读本所阐释的一些价值取向,没有沿用中国惯常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思路。
  比如小学C卷第一课是“做有志向的孩子”,是讲立志的。在一般教科书中,在讨论志向时都会写,有的同学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世界冠军,有的想当外交官……但《新公民读本》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志向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确定,也要符合社会需要。凡是对社会有益的志向都值得尊重。读本选择了“美宝”这样一个故事——
  美宝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贫穷的华裔家庭。有一次,在一堂作文课上,老师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要当医生,有的说要当律师,有的说要当军官……而美宝说要做一名美发师。周围的同学一片哗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宝来到位于美国纽约的沙宣美容学院,边打工边学习,经过艰苦的磨练,在美国美容美发界崭露头角。1998年,沙宣美国总部决定聘用美宝为艺术总监,这是美发行业的最高职位。这一年美宝只有28岁。
  
  现代国家需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新公民
  现代公民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已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采纳,作为培养下一代、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的主要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公民教育已经很成熟了。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杨东平说。
  然而,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事物,在中国很多人眼里仍然是个敏感地带。
  王雄告诉本刊,他曾出面邀请一些老师参与《新公民读本》的编写工作,很多人认为这事比较敏感而拒绝了。周雁翎说,北大出版社为编写这套教材培训了近百名一线教师,最后愿意参加编写工作的不到10人。以致于在《新公民读本》“编者的话”中,周雁翎这样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的谨慎态度:“对一些‘敏感区域’的‘度’的把握,让人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其实,公民教育是一个政治中性的概念,各国都在搞。它既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又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教育部基教司办公室主任王定华博士说。
  在中国,公民教育已经中断多年了。据周雁翎考证,上海群益书社1913年翻译出版的《美国公民学》,是中国最早引进的公民读本。此后,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熊子容编的《公民教育》,成为中国自己编写的最早的公民课教材。1949年以后,政治教育取代了公民教育。
  杨东平向本刊指出,过去,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义务、遵守服从的“臣民”人格,这种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培养了大批“老百姓”;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成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勇于争取自由、敢于捍卫和扩展自己权利的公民。
  记者注意到,《新公民读本》小学A卷的第一课是教孩子“认识你自己”。王雄认为,这也体现出公民课与政治课的不同之处,因为现代社会培养的是独立、自由、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能够理性处理问题的个体,而不是一味强调服从的群像。
  知名旅美作家林达去年8月在《新京报》上撰文介绍说,美国的《公民读本》第一课也是“你”。林达指出,课本这样开端,是因为这个国家“建立在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构。
  课本告诉孩子,一个好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而民主性格正是中国的那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课本教育孩子,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能够行动的人’。
  课本认为,要改造社会,先要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它和最初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公民教育要通过公民生活来完成”
  “事实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面临巨大挑战。”周雁翎说,“如何走出困境、成功转型,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难题。”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陈萍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她发现,现在中国很多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采取两种态度:要么放弃,要么暴躁,惟独不会运用智慧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恰恰反映出中国公民教育的缺失。”陈萍说,从根本上说,公民教育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是教学生温和、渐进、理性地解决问题。
  陈萍告诉本刊,教育部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日前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合作。北京、上海、江苏和云南4省市的部分学校参加了这个项目,普遍反映效果很好。
  以参加该项目的扬州市东关小学为例。四年级2班的课堂上,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身边存在的公共问题。很快,学生们开始提出问题,并一一列在黑板上:有人偷窨井盖;小区内有人乱扔垃圾,城市存在严重的“马路市场”现象……接着,同学们以投票方式筛选出大家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解放桥东边缺少一个红绿灯,因此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此后,孩子们就行动起来了:有的去计算路口每分钟机动车通过量;有的统计路口事故发生率;有的去采访交警;有的联系交通部门的路灯管理处……
  王雄认为,随着公民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以及教育体制都将发生相应的变革。他举例说,如果学校决定给一个学生处分,那么这个学生有权要求学校召开听证会,有权申辩,有权知道学校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
  “学生们应该在学校过一种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生活。”首都师大附中教育处主任屠永永在北京举行的公民教育研讨会上介绍了两个相反的案例。
  其一是,某校领导在周一升旗仪式之后,非常激动地对全校师生说,学校花了很多钱,安装了监控设备,除了厕所,每个角落都安装了监视器,希望调皮的孩子别乱来,可能把你“照下来”。屠永永认为,学生在学校没有被当成受到尊重的主体,今后走上社会也很难成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
  屠永永又讲了另外一个案例。
  首都师大附中每年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大会主席团和学校领导要当面回答代表们的提问,这已经形成了一项制度。在今年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有学生代表提出,希望保障社团活动时间;还有学生代表提出,学校营养餐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利于环保……学生通过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监督的对象——这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实践。为了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学校还规定,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制度,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都要有学生参与。学生对哪项制度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希望制定新的制度,可以通过提案的形式,提交给学生代表大会讨论。
  “说到底,公民教育要通过公民生活来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檀传宝在公民教育研讨会上如是说。
  (摘自2005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