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平等与民主思想排斥尊师观念吗

作者:金陵客




  读《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日发表的《平等与民主思想挑战尊师观念》,很受启发。作者分析师生关系在信息多元时代产生的某些变化,提出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我深表赞同。但是,也有不少疑问。文章似乎认为“尊师”观念仅仅适用于“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时期”,现在讲平等与民主,“尊师”观念就不适用了。作者断言,“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前辈需要向后辈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年迈让位于年轻的时代”,当然,“尊师”观念就更加过时了。
  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常常说“尊师”,说“师道尊严”,可是其实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尊”的究竟是什么“师”。是“尊”老师这个人,还是“尊”老师所进行的教育?或者仅仅是“尊”老师所拥有的知识?如果说仅仅是“尊”老师所拥有的知识,那么,根本不需要等到“网络时代的到来”,就是在“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时期”,你只要找到几本书,或者拥有一家大型图书馆,就不必去“尊”什么“师”了。你不就是想要“知识”吗?一旦你手头应有尽有,还要“尊师”干吗?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和市侩并无二样。应试教育把学生搞得昏头昏脑,讨论师生关系,不能以这种昏头昏脑的姿态发言。不错,“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期,社会变得多元,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中心及知识垄断的场所,教师所占有的知识仅是沧海一粟”,这是事实。可是,学校教育依然有网络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老师这种角色似乎也一时难以被别的什么人取代,也是事实。而且,我还可以断言,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老师终归是要存在的。只要有老师存在,“尊师”观念就一天也废除不了。
  那原因,就是因为“尊师”最重要的是“尊”老师这个人,当然包括老师所进行的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你如何做人。“尊师”首先就是向老师学做人,其次才是向老师学做学问的方法。学老师的学问,与向老师学习做学问的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只知道老师的学问,却不理解老师做学问的方法,当然只能学点皮毛。向老师学做人,随着时代进步,内涵当然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并不等于说,“尊师”就排斥民主,就排斥平等。2500多年以前,当民主平等这些概念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很重视学生的批评。读过一点《论语》的人都知道,“子路不悦”出现多次。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老师决定要做的事,需要你学生“不悦”吗?可是子路明明白白表达过这种“不悦”,而且每次都对孔子产生重大影响。你能说孔子不民主?你能说孔子对他的学生不平等?那大约还是在“农耕文明”之前(或者之初)呀!至于“学生私下里直呼老师的姓名”,《论语》里更是早有记载。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学生直呼其名,就叫做不尊敬老师吗?子路对老师真是尊敬得很呀。为尊者讳,那是官场规则,不在尊师范畴之内。
  说平等与民主思想挑战尊师观念,本身就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命题。平等的本质,就是真诚地尊重对方。从学生角度看,再怎么平等与民主,都不会与尊师相冲突。杨振宁有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说到他在实验物理方面不如人家,泰勒教授就决定让他去搞理论研究,把文章作为学位论文。杨振宁说:“当时,我对老师要我放弃实验物理非常失望。”要是遇到主张向老师要平等要民主的人,早就顶撞老师既不平等,又不民主了。别的同学可以继续做实验物理,凭什么我就不行?这不但是不平等,简直就是歧视。老师叫我不做,我就不做吗?你征求过我的意见吗?这不但是简单粗暴,而且是不尊重我的人格,我要你向我道歉!可是杨振宁不这么想。杨振宁说:“过了两天,我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条件,感到自己确实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因此思想搞通了,就高高兴兴地请泰勒教授当我的导师,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两个月后,我就得到了博士学位。”在选择专业这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杨振宁的这种“尊师”,含意丰富,颇耐咀嚼。说学生要向老师要平等要民主,那真是没有搞懂平等与民主到底是什么。
  (摘自2005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责编:子丑 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