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守望乡村教育
作者:姜广平
美在闲适中。其实,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只是由于一些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教师,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太多的诱惑,跟着感觉走,“我的眼里只有你”,一心一意地渴望着城市生活所带来的极大的物质享受,一心一意地想象着城市那先进的教育手段的极大美妙,却无暇顾及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逸,自由与闲适。
我向来都有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这20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夏季的早晨,我5点多钟就起床,晨练一阵后,手捧书本,端起一把椅子,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架起二郎腿,一边沉浸在书本带来的对语与快慰中,一边欣赏着家庭音响里飞出来的古典世界名曲。有一种生活是无限美好这样的感觉。有时在我的心头萦绕,我还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诉诸于笔端,变成了文字。这大概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情景吧。
但在我这里,没有丝毫的逃避,也没有半点的躲藏。有的,只是一份宁静,一份平和。“捧书阳台上,悠然见南山。”这种悠闲自得,恐怕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难以寻觅到的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陶渊明的隐逸式的娴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刘禹锡不得意时的豁达。但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一种闲情逸致,一种企图摆脱人世烦恼的心境。
其实,这不也正是表达了乡村闲适生活的一种心境?
当今,在城市,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守望乡村教育,就是一种异样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美在如愿时。我是一个农民的后代,从政与我无缘,商海与我无关。作为一名教书匠,我最大的愿望,一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生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是在教研上能有自己的东西。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业余时间。”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交给了教研。
在我们这里,民风还比较淳朴,还很少有人沾染上那种世俗的习气,同事之间,老师与领导之间,也不存在那种人际之间的复杂的关系。所以,我虽然在学校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但我的业余时间,却很少有那种复杂的人际交往来打扰,这使我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个人的教研之中。
在农村,能够干好自己所希望干好的事情,能够如愿。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教研上,我虽然不能与城市里那些名师相比,但我可以毫无愧意地说:“我已如愿以偿。”我有100多篇教研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的报刊。目前还主持着一个全国中语会的课题“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打算用三年时间完成,并出一本专著;我在教育与游戏的研究上,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让更多的老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新希望,新途径;我对于农村教育思考的系列文章,也吸引了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人士的关注,对于目前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提供了我的新思路。
对我而言,如果没有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在教研上的业绩。
美在精神收获。1983年,我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这么一所乡村学校,而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尽管,我曾经也有过很多个改行与进城的机会,但我都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在我的那些高中同学,后来又和我一同考进了同一所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10多位本地同学中,至今,只有我一人仍然呆在这乡下。有些人还以为我这个人不是有什么毛病,就是脑子有什么问题。否则,人家都削尖脑袋往城里跑,我为什么偏偏呆在这乡下不离开?
有一次,在省城南昌参加一个培训,南昌的一位老师特意问我:“黄老师,你为什么老呆在那么一个乡下,像我们南昌的学校,也很需要你这样的老师。”是啊,选择了乡村,就意味着放弃了城市。这样的选择,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贫穷,放弃了富裕。我粗略地算了一笔帐,像我这样,20多年一直工作在农村,相对于城市学校的老师而言,每年最少也减少收入上万元。也就是说,仅我一人,这些年来,经济上至少损失10万块钱以上,还不包括由于调动,我妻子进城后所增加的收入。
太多的放弃,太多的拒绝,在一些人的眼里,我的确有点傻。
其实,我放弃了城市选择了乡村,那也是另外一种舍不得放弃。舍不得放弃什么?开初,有个别人还认为我舍不得放弃这个比七品芝麻官还不知道小了多少级的、根本就上不了“品”论不了级的所谓的“官”。其实,我不愿放弃的,也只有自己心里才最清楚,那就是:我花了20年精力所积累起来的对教育的思索,对教育的情爱。尤其是我对农村教育的深入思考,我对农村教育思考的那份执着与热情。
好在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思考,我对农村教育的那些付出,得到了较好的回报:一批批农家子弟,在我的精心培育下,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我辅导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也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大奖;我自己的文章也通过了网络和报刊,飞到了同行的手中。
失去的是几倍于今天的经济收入,收获的是足以让我自豪的精神享受。在我看来:值!
美在键盘。到如今,我已经有了四年的网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虫。这是我唯一可以与城市学校的老师相比美的地方。我上网,进教育论坛,与同行们切磋,与网友们交流。
饭后茶余,课外活动,我一般都端坐在电脑前,用一根电话线,把自己与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连接起来,去感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去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自己也几乎每周都要往各大教育网站的论坛里发几篇教育随笔、教学感悟,或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后,第二天、第三天,就会急着要打开电脑,进入论坛,看看别人对自己的文章有什么评价,有哪些议论。每当看着自己从键盘上敲出来的汉字,得到了同行、网友的“美言”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他人的认可。试问:人生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吗?当然,军人爱战功,商人爱金钱。作为普通的农村教师,自己的文字有了知音,获得赞同,这还不是最大的享受?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电脑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这个山旮旯里的教师,要比古代的那些秀才们,幸运多了。
守望乡村,美丽无限!
从执教之初开始苦涩地守望周友喜
1994年8月,我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现在的盐城市时杨中学工作。
拿到报到证的那夜我失眠了。首先,我想到自己终于有了一份工作,不再依靠年逾六旬的父亲来养活我,第一次真正地在经济上独立了。真正的独立就必须是经济的独立。这种心得是我在贫寒与苦涩中浸泡了十多年的收获。母亲在我刚读完高中时就病逝了,所以,孝敬养活了我二十多年的老父亲成了我人生的目标之一。我欠老父亲的确实太多太多,我不得不回到父亲的身边,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回到母校时杨中学。
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与兴奋,好奇的是教师这个职业不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该怎样才能迅速熟悉教学业务呢?兴奋的是一个月前我是学生,十几天后我将从台下走到台上,当一名老师,并将会与岁月俱增地拥有一批又一批的“臣民”;同时,我自认为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容易沟通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当然,我也有几分不安,因为这是我的母校,学校里有我先前的许多领导和老师,面对他们,我心里将不免会产生几许胆怯与羞涩。
开学之初,按照分工,我教初一两个平行班的语文,并担任初一(2)班班主任。说实话,此时此刻的我心中便有了一丝失落,感觉这个岗位没意思。因为这所学校既有高中,又有初中,而重点倾向于高中。另外,初一学生年龄太小,根本无法进行交流。可是出于无奈,我还得投入到琐屑的班务工作和生疏的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