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在大学里弘扬国学的初中生

作者:陈 新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又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四中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一间大教室里,一个声音抑扬顿挫地诵读着《诗经》里的句子,诵读者是一位穿长衫、戴眼镜的年轻人;学生们被他的语音和神情所感染,不禁唏嘘。
  这位着装复古的年轻人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里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李浬,谁能想到,他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呢。近日,笔者前往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采访了他。
  痴迷国学 钻古文穿长衫内外兼修
  1976年11月30日,李涅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重庆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是重庆市公安局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也许是家族的基因遗传,李浬从小就对琴棋书画很感兴趣。在他4岁时,一直喜欢文学的母亲给他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母亲声情并茂的诵读深深地打动了他,从此后,他就开始喜欢文学,尤其是古文学了。
  那段时间,他还在外祖父的辅导下读完了《孟子》、《论语》、《大学》、《诗经》等古书。
  李浬除了狂热地爱国学外,也喜欢上了长衫——关于长衫,自从第一次从银幕上看到电影里那些穿古装的男男女女时,他就喜欢上这种衣服了。为了体味那种穿长衫的神韵,他甚至将家里的毯子披在身上,学着古人的样子踱步。
  13岁那年,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请一位老裁缝缝制了一件长衫,衣服缝起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将之穿在了身上。
  一个13岁的小孩子穿长衫!他的出现在人们眼中无异于怪物。但李浬却认为长衫最能代表中国文化,长衫的文化内涵也能给人们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儒雅的心境。从此以后,他就开始穿长衫了。
  遵从古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李浬的作文好,语文好,可数理化却差得一塌糊涂,1991年初中毕业时,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高中。
  成绩下来后,父母本希望他能再在初中复读一年,争取考上市重点中学,可他却对父母说,他不想再复读了——学校学不到国学,他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要游历四方,见识能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国学,也能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李浬才15岁呀!又是几代单传的独生子!听了他的打算后,父母很吃惊,也舍不得他出外旅游。但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远行。于是身穿长衫的李浬踏上了他的全国之旅,西子湖畔、寒山寺外、咸亨店里……一处又一处名胜留下了他的脚迹和思索。
  为了更深更真地理解生活的滋味,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古诗古词的含义,旅游归来的他又加入到了打工仔的行列——成了一名“报童”,风里雨里在大街上跑。虽然在之后1年多卖报时间里,他很辛苦却又挣钱不多,但却收获不小——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李浬是一个卖报者,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卖报者——他白天卖报,晚上总是回到父母那装修豪华的家里,在案头奋笔疾书,为报纸副刊写稿。他的文章意境优美、字词华丽,有“五四”遗风,很多人都以为作者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学究。
  那段时间,李浬从一些卖报的“同事”口中得知当报童虽苦,可当农民却更苦时,他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农民去:自己的理想是弘扬国学,而农耕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体验农民的生活一定能够更有益于弘扬国学。于是1996年,身穿长衫、20岁的他再次果断地做出决定,到偏远的、生活状态异常艰辛的农村去体验牛活。不久后,他来到了四川省安岳县李家镇和平村苏家沟当了一年农民。
  一年过后,从农村重回重庆,皮肤黝黑、身强力壮的李浬在一时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下,又去当了一名给人扛货物的棒棒(搬运工)。
  感动泰斗与季羡林等国学大师成为朋友
  那段时间,李浬也写东西,也时常抽出时间出外旅游。不同于以前的是,他在路过一些宗师级的国学大师所在的城市时,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前去拜望他们,感受他们的博学多才,以及人格魅力。
  2001年夏天,他在旅游北京时,三次拜会了90高龄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
  第一次拜会季老先生时,因为正值午饭时间,他怕影响了季老的午膳和午休,只是在季老的住所外徘徊,跟季老家的白猫玩,3个小时后,他前去敲门时,季老家的保姆却告诉他说,季老回山东老家了。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拜访季老。去之前,他依孔子教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焉。”(意即凡是送我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买了十块干腊肉,并附文言书信一封。遗憾的是,网山东祭祖的季老仍未回京。
  第二次去拜访季羡林,季羡林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的到来了。季老如此礼贤下士,感动不已的李浬倒头便拜。见此情景,季老连忙上前扶起,一边扶一边说:“别客气,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本来事先约定的只有5分钟会客时间,季老却跟他淡了足足2个多小时。
  季老鼓励李浬说:“自学很好呀,我也曾经有过自学的经历呢,我曾师从陈寅恪,你不要羡慕那些硕士博士,你走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路,我相信以你的天赋和刻苦,一定能够脱颖而出的……以后如果再写什么文章的话,你都要寄过来让我看看。”听了季老的鼓励,李浬从此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2004年4月,李浬又专程前往北京拜望了94岁高龄的张岱年老先生,并将自己的一部名叫《国学通观》的初稿呈给老先生看。
  当时张岱年的身体很不好,平常很难出门。可是当他看了李浬的《同学通观》的部分内容后,却激动得站起来:“很好哪,年轻人,很有出息,这部书稿我希望完整、仔细地慢慢看。”
  而且还在书稿上题了词:“诠释国学要义,阐扬中华文明。”
  已故国学大师贺佳寅先生,在其自述《影尘记事》出版时,还特地请李涅为之作序,读完他写的序作,贺老先生感慨不尽:“真千古知己!”
  中国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自己的李涅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
  在2005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季羡林老先生还特地给他寄来了一张贺卡,上书:“天道酬勤。赠李里友。季羡林。甲申冬。”
  学有所成初中生当上大学教授
  2000年初,就在他再次四处找工作时,有一天,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教授突然找上门来,请他到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国学教授。
  李涅曾经在自己还是孩子时跟林木接触过。当初没有考上高中,他曾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他的美术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9岁时他根据《西游记》故事所画的同名画作长卷,不仅在美国五大城市巡展,还被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收藏;根据《三字经》所画的儿童画也在美国引起轰动;10岁时的画作长卷《神仙卷》曾在法国国际儿童画展上获得银奖……
  谁知他却名落孙山。他的落选令其爱才不已的语文老师周代远很难理解,他将李涅的部分画作和文章寄给了他的大学同学、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请林木认真斧正。
  收到老同学寄来的李涅的画作和文章后,林木吃惊了:这些画作很有灵气呀!文章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十分爱才的他特地见了李涅,给了李涅很大的鼓励。
  从此后,林木就开始关注李涅的成长了,每当他在重庆的报纸上看到李涅发表的文章,都会特意将其剪下来收藏,他也相信李涅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定会有大出息的人才。因而,当他被四川师范大学聘为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特地给李涅发来了英雄帖。
  “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哪有本事可以当大学教授呀?”看到林木教授如此器重自己,李涅感激不已,却也诚惶诚恐。“我知道你是人才,我也更相信自己的眼光!初中生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没本事,为什么国学大师出版自己的专著还会请你作序……”
  听了林木诚恳的话语,李涅有些动心了,他知道自己能够教好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的,他也相信自己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于是盛情难却的他便在林木的再三邀请下,到了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成了令人羡慕,也备受人尊重的一名特聘教授。
  李涅的授课方式很有特色:他上课时写的是竖排繁体,讲课也总滔滔不绝,却又从来不用教案,而且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声情并茂;讲课时也往往又写又画,将自己曾经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李涅讲的课学生爱听,他的名气很快在高校中流传开来,他在给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上课的同时,又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时常请他前去讲学。
  生活在思想前卫的校园之中,李涅依然固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没有住在大学校园里,而是在校园外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乡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居住,院子不大,有房大小六间,正堂是书房,墙上挂着孔子画像,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蓑衣等饰物……
  李涅崇尚国学。却并不排斥现代时尚以及科学技术,他的房间里也有电风扇、电视机、日光灯等现代电器或者日用品;他所使用的通信工具也并非信鸽传书,而是一只漂亮时尚的手机。
  李涅说,他推崇国学,只是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借古推新。因为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有世界性。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让中国的未来傲立于世界之林!
  (陈国彬摘自2005年11月1日《家庭与生活报》)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