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太空育种利弊几何?
作者:萧 宾
以往搭载航天飞船进行太空育种的都是植物种子,这次搭载生猪精液可谓史无前例。作为一种全新的育种方式,太空育种究竟有什么优势?会不会给地球物种带来潜在的隐患呢?
什么是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技术是普通种子搭载卫星、飞船、太空飞行器上天,利用特有的太空环境,如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重粒子、高变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产生各种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经过太空的“洗礼”,还会使一些种子已经退化的良好性状得到恢复。用传统的r射线处理种子,一般能够获得3‰~5‰的有益突变频率,即1000颗被处理的种子即使都会发生突变,但其中只有3颗到5颗发生的变化会使它们对农业生产有益;而太空育种获得的数字能够达到3%~5%。
种子上了天并不一定就都能发生性状优异的突变,即使出现优异突变,也不可能即刻就能稳定遗传。由于这些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就必须先将它们都播种下去,一般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每拨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权威部门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这项工作涉及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
“变坏”多于“变好”?
虽然太空育种赢得一片叫好声,但质疑的声音也一直存在。首先,太空种子变异的原理至今未能完全掌握。空间诱变涉及因素很多,到底是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作用的机理如何,诱变的规律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如果说种子的遗传基础是由于辐射发生了变异,按照辐射破坏DNA的原理,他们应该先看到大量“变坏”的变异才对,变好的变异应是极少的。几十年来在地面上一直进行的用放射性来诱导变异的辐射育种一直未有好的成功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目前的太空育种仅用上数十克或百余克种子(远少于在地面上进行辐射育种实验时所用的数量),也从未向大家展示大量“变坏”了的变异植株。
此外,如果在太空舱内种子能接受到射线,那太空飞行对动物和人安全吗?种子在吸水萌动前是处于休眠状态,细胞的生命活动暂时中止,是无法感受失重的,所以由失重引起变异的说法也存在疑问。
“太空食品”安全吗?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太空食品”安全吗?
从育种的原理上来说,太空育种并没有经过人为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它使作物本身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本来需要几百、上千年的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大大增强,是发生变异的重要条件。
太空育种的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是用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用非大豆生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变异。而太空育种是让作物种子自身发生变异产生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太空食品是安全的。
但是人们还是担心,人为地强行改变动植物的基因,后果在几年中可能不会显现,但几十年后呢?还有,变异的动植物品种流入生物圈后,会不会对地球的原有物种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呢?毕竟,我们的子孙还要健康地生活在地球上。
[链接]
太空育种带来什么?
改善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出路,这是太空育种的最初原因之一。
我国从1987年8月5日发射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的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始了我国太空育种的有益尝试。至今,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已先后8次进行了70多种植物400多个品种的太空育种试验,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
据报道,此次搭载神舟六号飞船的猪精液来自重庆的国家一级保护猪种——荣昌猪,飞船离地前,精液一部分被放置在飞船生物舱内,一部分被放置在生物舱外。这两种不同的储藏方式在太空微重力和宇宙射线影响下,将改变荣昌猪基因,有望历史性地改写育种方式。荣昌猪精液在太空将停留四至五天,归来后与猪卵子在试管中结合。繁殖出的后代体形、肉质等的改变,可能至少两年后才有明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