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家教妙联劝人醒世

作者:冯 新




  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教育好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深意切的家教对联。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旧时,有一秀才,吃穿无度。这年年关临近,他看到众邻居都忙着办年货,而自己身无分文,只得空手回到父母处。为教育儿子,父亲送给他一副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秀才看过联语,非常羞愧,从此再也不乱花钱了。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儿子出国留学时,特撰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此联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锻炼,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忘我的人。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荐自2005年9月3日《羊城晚报》)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