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不受欢迎的启发

作者:王燕敏




  那天中午,为配合一位同事在学生中搞调查,我急急召集本班学生端坐教室。在征得同事同意后,我一边在教室内干自己的活,一边听他们谈话。
  师:上课时,老师叫小朋友回答问题。有位小朋友答错了,老师让他好好想想,可他还是答不上来,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耐心地启发他,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答对了,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朋友,你们认为老师这样做对这个小朋友的自信心有帮助吗?认为有帮助的请举手。
  我迅速地瞟了下面一眼,注意到全班48个孩子只有两个没举手。待我看清楚是谁没举手时,不由得心头一震,再也没有心情做手头的事,于是索性停下来一心一意地观摩他们的调查。
  师:可是,一堂课就40分钟,这么一来就花去了十多分钟。你们觉得,这对其他的小朋友公平吗?认为公平的请举手!
  我环顾教室,举起的手寥寥无几——他也没举手。
  调查结束了,然而我的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曾经以为,自己是如此深谙孩子的心理,因此,每一堂课,总要留一些时间给那些从不举手的孩子。当看到他们在自己的鼓励引导下结结巴巴地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时,我的内心是那么自豪。我坚信,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激动万分:原来自己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此以后,他们必定会克服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就这样,多少次,我陶醉在自己设想的为他们带去的转变里。然而今天,别的同学怪我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对他们不公平倒也罢了,那个倍受我关注的孩子也一票否决了我的做法,我不由得困惑、委屈,继而为自己不平起来。
  我决定把他叫过来询问一番。不一会儿,这个瘦小的男孩就站在了我的面前。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他聊起刚才调查的事。显然,他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小心地应对着。慢慢地,我们之间的谈话变得轻松起来。见他不那么紧张了,我便切入正题:“老师今天不是批评你,只是想听听你的心里话,你能跟我说实话吗?”他的眼中掠过一丝慌乱,我忙恳切地说:“是真的!你能说实话吗?”他满腹狐疑地看了看我,终于说:“能!”我尽量温和地说:“你刚才认为老师耐心地启发小朋友回答问题对小朋友的自信心没有帮助,为什么呢?”他不吱声了,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好久,才轻轻地说:“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这么长时间,要老师帮忙才回答出来,多没面子!”
  哦,面子!我怎么忘了,我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尽管他们年龄小,但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一颗敏感的心。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挤牙膏般挤出答案,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耻辱啊!而这一切,在我满脑子被自己的诲人不倦感动时,又何曾考虑过?
  “对不起,孩子!”我由衷地道歉,“要不这样,以后会回答的问题你一定要举手,老师尽量叫你回答,不会回答的或不敢确定能否回答正确的你可以不举手,老师一定不叫你,但你必须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好吗?”
  “好!”孩子愉快地答应了。
  “哎,会回答的一定要举手哦!”我叮嘱道。
  从此,课堂上,我牢记自己的诺言,不轻易请他发言。结果,我发觉,这个孩子不再是一脸漠然地坐着,他举手的次数反而多了起来,发言也逐渐生动起来。
  同行们,当我叙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我并不想否定所有的启发引导,我只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启发引导对所有的孩子都合适,有的时候,对有的孩子,启发引导只能适得其反。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要因材施教,要充分地了解您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啊!
  (作者地址: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小学 邮编:312032)
  责编:叶万军 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