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变味的“特长教育”难圆梦
作者:王行宾
专业与学业搞成“拉锯战”。
“我女儿游泳很有天赋,可她现在还在上小学,真不知道是该让她继续完成学业,还是彻底走专业的路子?”近日,在南京一游泳馆里的休息区,市民庄女士说起她现在的处境很是为难:女儿晶晶目前正在省城一小学上五年级,今年11岁的晶晶从3岁时就开始学习游泳,最近女儿的教练告诉她,晶晶是个好苗子,业余训练对她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很可能扼杀了她的特长,不如让晶晶走专业的路子,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她的游泳水平。
听教练如此说,晶晶的父母非常重视,还破天荒地召集家人开了个家庭会议。“女儿有这方面的天赋确实令人高兴,可是现在女儿文化知识太欠缺,如果就这样放弃文化学习,一旦将来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不是更加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庄女士有自己的担心。可是,晶晶的父亲王先生却信心十足,完全没有庄女土的担心。他说:“应该支持她向更高层次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这样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丈夫虽然赞成女儿走专业化的路子,可是庄女士仍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她就向晶晶的班主任寻求帮助。晶晶的班主任这样告诉她,晶晶现在求知欲很强,虽然她对游泳很感兴趣,而且也很有天赋。但成为成功的运动员的专业受训者毕竟是凤毛麟角。如果将来不能在专业上出人头地,文化方面又没打好基础,她将来肯定比一般人更加难以适应社会,毕竟谁都无法预料到未来是什么样子。
班主任的话,让庄女士愈加矛盾,是让孩子进专业队训练,还是让孩子专心读书,一家人为此伤透了脑筋。这不,临近开学,也没商量出个结果来。
走上艺术路不能“回头”?
李怡是省城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舞蹈,为此还专门拜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舞蹈家为师。李怡在民族舞、芭蕾舞上有很深的功底,学校每次有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还经常参加市级、省级的比赛和表演。可是今年暑假,刚刚升入初二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以后不学舞蹈了,学了也是白学”。她的母亲韩女士更是惊诧不已:自己费尽心血为女儿设计好的舞蹈路,如今只走了个开头怎么就“半途夭折”了呢?
在南京市户部街某小区,韩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女儿能够更好地学舞蹈,我专门把家里的书房改成了舞蹈间,几乎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到南艺去请舞蹈家来教孩子,女儿也很争气,平均每天练舞的时间都保证在4小时左右。然而她在今年6月报考北京一家舞蹈学校时,竟然连初试都没有通过,原因是她身高不够。”此时,韩女士还颇委屈,为了女儿学舞蹈,家里可没少花钱,光买专门的舞蹈服装,还有舞鞋什么的,前前后后就花了两万多元。现在女儿上不了舞蹈学校,又放弃了学舞蹈,七八年的付出就这样白费了。为此,韩女士只得重新考虑女儿的前途。前几天,一个熟人介绍说,学乐器容易入门,以后还能凭着一技之长上个好大学。于是,韩女士就又给女儿设计了学习古筝的计划。
坐在陌生的古筝前,李怡脸上没有一丁点的喜悦,看到女儿愁眉苦脸,韩女士很是心疼但也很无奈:“女儿现在的文化课已经落下了很多,跟不上班,除了继续走艺术这条路,别的还能做什么呢?”韩女士如今很是后悔,可又无力改变现实,“当初设计特长教育时,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我也就不会盲目地让女儿学习舞蹈了……”
谁让特长教育变了味儿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在寒暑假,或者是每个周末的早晨,当乘公交车时,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母亲单肩挎着琴盒,手拉着孩子,艰难地挤着公交车;母亲是一脸倦意,孩子则睡眼惺忪。母亲的累难以言表,孩子的苦无法诉说,但即使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家长排着队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呢?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虽然目前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初中不再设重点中学和重点班,但“有特长总是好的,起码有优先录取的机会”,“如果得了奖,升学还能加分”,在南京市洪武路一家艺术学校,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这位家长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在记者的采访中,90%的家长都有这种心态。而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各种特长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而导致特长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创收教育”。
一些家长把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当作升学的跳板。采访时,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乐队,要求非常高,所奏乐器必须达到多少级才能参加。还有,艺术特长生有择校的机会,就冲着这些,我当然要让孩子加倍学习音乐啦!”这位家长还小声地对记者说,据说有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九级证书,就可以参加国家某知名大学每年举办的艺术冬令营活动,考查合格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同等录取分数线照顾50分被该校录取。难怪现在学乐器的孩子都热衷于考级!可结果由于考级的压力,经常把孩子搞得筋疲力尽,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点爱好就都转化成了厌恶情绪了。
还有一部分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特长当作孩子将来的谋生手段。在南京市中山北路一培训班,一位学生家长无奈地表示,道理谁都明白,可是上学,就业的竞争压力有多大?既然决定学了,不学出个样子来,对得起自己吗?学好了,至少以后多一条谋生的路子,我们家没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由着孩子的兴致学这学那,只好认准一条路走下去喽。
“特长教育”离梦很远
不少家长认为,多学点总没有坏处,所以,他们会同时给孩子报多个培训班。其实,艺术需要天赋,也需要孩子的兴趣,一旦失去兴趣,他们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成绩。今天练钢琴,明天又去踢足球,天长日久,孩子难堪重负,家长也会被搞得苦不堪言。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严重背离了特长教育的初衷。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发贵对家长的补偿心理进行了剖析。他说,现在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孩子绝不能步自己的后尘,所以这部分家长的“补偿”心理最严重。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尽量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没有丝毫的恶意,但过分的关心无形中就让他们走上了教育的歧途。他们根本不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而什么又不适合孩子,只知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强制行为极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滞其智力和身心的健康正常发展。
家长过早地让孩子接受一些特长教育并非都是有益的,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孩子一般应在10岁以后再接受系统的理论培训。如果过早,就会压抑孩子爱玩好动的本性,反过来会影响孩子的艺术气质的形成,搞不好还有可能让孩子原有的才华消失殆尽。
胡发贵提醒家长要特别注意,为孩子选择特长培训时,自己首先要对这一专业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而是盲目地学习,难免会遭遇到李怡那样的尴尬,后悔晚矣。由于李怡的妈妈韩女士之前没有深入对专业进行了解,甚至她都没有想过孩子学了舞蹈以后该怎么发展的问题,就轻易地把孩子推上了舞蹈的道路,使得孩子文化课成绩一落千丈,结果最后只能学弹古筝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胡发贵最后说,儿童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方面,特长教育只不过是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是对学校文化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兴趣倍增的情况下实施教育,否则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最终也难以实现心中的梦想。
(陶云昌荐自2005年8月30日《现代家庭报》)
责编:熊春阳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