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同济“破烂王”

作者:鲍佳汇




  “同济研究生”和“破烂王”,当这两个字眼划上等号的时候,高志军的吸引眼球已成了必然。二OO五年六月,这个同济重点学科的研究生休学承包所有校区的“垃圾回收”业务已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高志军还和学校签订了协议,每年将提供三十万元用于资助贫困生……
  
  一个梦想埋在心底
  
  31岁的高志军皮肤黝黑,略有谢顶,说话间还带着浓浓的乡音。说到大家对他行为的不理解,他对一件事刻骨铭心。那一回他去学校宿舍楼收废品,楼下有位阿姨对他翻白眼。高志军主动和她打招呼,但她板着脸不理他。见他转身要走,那阿姨突然来一句:“你爸妈知道你休学拣垃圾吗?”
  “知道啊,怎么了?”
  “我要是你妈妈,我就杀了你!”她厉声喝道。
  疑问在大家的心里。
  高志军的老家在江苏盐城市阜宁县。1992年,他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系,在小县城里算是个不错的成绩。
  在大学里,学业不紧,更重要的是,他居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壮了胆子和父亲商量,能不能退学。父亲吓了一跳:“退学?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
  高志军的异想天开,理所当然地遭到父亲的痛斥。
  父亲不知道,儿子的心里藏着一个梦想:他想创业,他想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
  1996年,高志军大学毕业进了盐城一家建筑公司。上班之余,高志军还是到处走动,喜欢和做生意的亲戚们多来往,帮个小忙搭把手,顺带学点生意经。
  1998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高志军到了上海。在工地上,他尝试着承包一些散活,寻找致富的门路。
  
  一个愿望挥之不去
  
  高志军在办事处干得并不如意,他接不到太多业务。在建筑行当上,他也痛感没有什么发言权,做工程、做设计,他的专业知识太少。他决定考研,改变自己的境况。
  2003年,他考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名牌院校的吃香专业,毕业生极抢手。事业、高薪向他招手,高志军的前程一片光明。
  正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对高志军影响颇大的事。一个与他同时入校的研一学生,不幸患上肾衰竭,住进了医院。这种病耗资惊人,为了挽救同学的生命,包括高志军在内的全校学生纷纷捐款,老师们也慷慨解囊,捐了不少钱。但与治疗所需相比,这些钱还远远不够。最后那个学生终告不治。这件事让高志军非常难过,也让他意识到,没有经济实力作保证,好事也无法做得成。
  此后,学校又有好几起类似的事,每一次高志军都主动捐款,又总是为不能出更大的力而遗憾。
  又到学子离校时,满校园都是废旧的书籍报纸,满楼道都是丢弃的生活用品。高志军脑子里灵光一闪:何不在学校里开个废品回收站?既是自己创业的门路,又能为贫困学生出点力。他测算了学校的人口密度、日产生垃圾量和理论收益,摸清了废品出售的渠道,得出的结论是这件事完全可行。
  2005年春节过后,高志军开始为筹建垃圾回收站奔忙。
  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字斟句酌给校长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承包校内的垃圾回收,保证每年拿出若干收益来捐助学校的贫困同学。
  校长办公室的反馈让高志军非常兴奋,认为这个项目不错,但具体如何操作,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证收益,还需要有个可行性报告。
  高志军一鼓作气,连续熬夜,写了一份11页的计划书,对现有市场的分析、将来的远景,包括他的详细计划步骤都一一做了说明。校长亲自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请学校有关部门与高志军一起考虑具体操作的问题。
  学校与高志军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排他性协议,将同济大学四平路等四个校区的垃圾回收业务全部承包给他。
  
  一条大路就在脚下
  
  高志军的生意开张了,问题立马就来了。几个雇工都从老家来,同济校园又太大,还分为四个校区,往往出了楼门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走出去就摸不回来,更别说要挨门逐户去收废品了。高志军只好一个个地带着他们认识校园环境,熟悉地理位置,爬楼登高地认门头。接着又碰到了运废品的交通工具的事,满上海居然买不到拖货用的小三轮车,高志军多方打听,四处找寻,好不容易买了5辆三轮车回来,然后还要联系货车拖运。这时候,高志军的研究生学业进入了最后一年,主要是写硕士论文。可在这一个多月里,高志军没翻过一页书,他没有想到办垃圾回收站要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
  他终于做出了一个颇为艰难的决定,休学一年专心筹办废品回收站。
  高志军印了新名片,名片上写着“同济大学校内废品回收站”的经营范围、服务项目,他拿着这名片在学校里到处派发,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位休学专门回收废品的研究生。他还印了最简单的广告宣传纸,花钱买通校内各报摊的摊主,把这些宣传纸夹在了报纸、杂志里面。
  慢慢地,他的业务开始火爆起来了。他领着几个员工,蹬着三轮车在校园里到处巡游,接到电话就马上赶过去。同学们都觉得,电话一打就有人上门来回收废品,非常方便快捷。
  高志军的生意有了起色,他又拿出硕士生的劲头琢磨发展之道。收废品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技术含量,有赚钱的门道的。就说纸吧,报纸、书本、杂志、硬纸板分类有几十种之多,价格自然也不一样。在盐城老家,书本的价格和报纸是一样的,起初高志军和他手下的员工也是这样收的,但等到去卖的时候就发现不对了,书本的价格比报纸低了许多。有一次,高志军在一家公司收了一批硒鼓,15元一只。他暗自高兴,以为拣了个便宜。谁知因为型号、年代方面的问题,卖的时候人家硬是不要,窝在手里了。他自己尚且如此,员工们更是遇到回收旧电器的时候就晕,常常出错造成损失。
  他开始意识到管理一个企业,哪怕是不起眼的废品回收站,也有很多学问。他每天除了带着员工四处回收废品,还加紧培训员工,和他们一起恶补各方面的知识。
  生意越做越顺当了,从2005年6月开始,他每天的营业额到了三四千,按照30%的利润算,他每个月的利润,就有两三万。
  这种小打小闹的买卖正常进行着,但高志军他们的经营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了。他联系上了一些大宗的业务,比方说到印刷厂收废纸,到一些院系回收旧复印机、打印机、电脑,等等。最让他觉得过瘾的是,有一次他竟然揽到了拆卸、回收旧电梯的业务。他和工人一起拆了一整天,那架12层的电梯拆成废铁卖出去,他赚了不少钱。
  2005年6月,同济校报报道了高志军的事,很快就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高志军成了大忙人,他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有一些厂家主动打电话或是上门来联系业务,甚至有一些大型的写字楼想把废品回收业务承包给他……他的生意很快飞出了同济校园,开始往整个上海市扩展。
  高志军踌躇满志,他要向学校递交第二份计划书:以学校为大股东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在废品回收的同时,利用同济在环保技术方面的超强优势,从事垃圾处理。在他看来,只要能用心经营,最后他的企业将成为上海的废品回收大王和垃圾处理大型企业,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