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盲文的发明

作者:叶秀荣




  盲文又称盲字,是一种供先天失明,或因患各种眼部疾病及意外事故、战伤导致双眼视力完全丧失而致盲的人们,通过书写、摸读的文字符号。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盲文是用打孔的办法由一到六个不同排列位置的圆点组成。盲文是失明者了解与沟通同外部世界社会生活联系的重要途径。
  盲文的问世,至今已有176年的历史,它的发明也是经过不断的演进。十八世纪初叶,法国陆军一个叫巴比尔的炮兵上尉,当时为了野战中夜战的需要,发明了一套符号来代替字母,他在纸版上镶上一个个凸起的圆点,让夜战的士兵用手摸索而“阅读”。这种称之为“夜读文字”的符号系统因每个字母都要用12个圆点来表示,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且难掌握。1829年路易·布莱叶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供盲人书写摸读的文字符号,这就是盲文的开始,以后又经过不断改善,才逐步形成现在的盲文。
  路易·布莱叶1809年生于法国,他5岁失明,后入盲人学校读书,1829年他20岁时进入巴黎皇家青年盲人学院读书,当时学院教学已采用炮兵上尉巴比尔创制的“夜读文字”进行教学。由于具体应用中显得繁杂,布莱叶遂根据在实际使用中的切身体验,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简化。将原来的12点改为直3横2的6点,同时按照点的多少及部位的变化分别表示26个拉丁字母及词句、标点等。布莱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的这种盲文简便易学,它系用特种方法将点刺在纸上,盲人通过手指触摸感知其意。
  盲文19世纪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逐步流传发展,后规范成我国最早的盲文——“康熙盲字”。后被“心目克明”盲字代替。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黄乃先生和部分教师在吸取国内外沿用的传统盲文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字特点设计的一套拼写普通话、分词连写的盲文方案。称“新盲字”又称“现行盲文”。该方案采用了国际化的布莱叶六点制盲字结构,采用拼音制盲文体系。有21个声母、34个韵母、声调符号和标点符号,以北京音为标准,以词为单位,采用分词连写。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方案促进了盲文的改革。以后该方案又经过多次修改,在1991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盲文改革研讨会上被命名为“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到1993年,中国盲文标准的制定任务正式列入国家标准计划。主要内容有七章,即:“1.盲文的范围。2.定义。3.盲符结构与参数。4.现行盲文方案。5.汉语双拼盲文方案。6.分词连写规则。7.中国盲文的书写格式等”。“中国盲文”标准于1995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施行。同时,国家教委、国家语委、民政部、新闻出版署及中国残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从此,我国的盲文文字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盲人虽然无法看到外部世界,但他们通过阅读、学习使用盲文,增强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通过掌握盲文学习盲文也同正常人一样不断增长知识与才干。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无数盲人通过自身的勤奋刻苦学习,在事业和工作上成就显著,并为世界和平进步作出杰出贡献。布莱叶发明的盲文,为盲人也可以说为整个人类和谐社会创造了幸福和希望。值得人们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