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80年代生人”眼中的抗战和日本

作者:段 琨 孙志宏 李 露 关 慧 韩 煦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历史未被尘封,世界已然改变。与看着抗战题材影片长大的前辈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画和电子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今天,个性更为鲜明的“80年代生人”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这个奇怪邻国的呢?
  
  爱日本,还是恨日本,这似乎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对198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来说。
  如果把对日的各种情绪合在一起调成一杯鸡尾酒,一定层次分明,最下面的是强烈的反日情绪,接下来是对日厌恶,上面是对日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情,渐渐地会出现对日的喜爱,最上面一层是对日本的崇拜。
  1980年代出生的学生们只是从书中和电视中看到那个硝烟战火的年代,却成长在中日经贸与文化往来密切的时代。他们看着日本动漫、玩着日本游戏长大,身边充斥着日本产品,为日本的繁荣与发达而惊叹。
  
  “没道理忽略中国抗战的巨大作用”
  
  第一个采访题目是:如何看待抗日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80年代生人”与前辈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日本无力进攻苏联和扩大对东南亚的侵略。
  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学生丁之天说:“日本打美国是迫不得已的,它深陷在中国,它自己也清楚要是再拖下去就更没机会打败美国,它偷袭珍珠港就是抱着搏一把的心态。”
  “中国在抗战中做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不少西方国家和它们的媒体却因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而有意忽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这简直毫无道理!”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杨贵说。
  
  对日本的爱与恨
  
  “80年代生人”对日本的爱与恨从何而来?现实提供了太多喜欢或讨厌日本的原因。
  “现在中国青少年的反日心理主要是历史与现实原因相结合造成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赵晓春教授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中国这个传统大国被日本小小一个岛国侵略,这让很多中国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再加上现在日本政治上的一些不友好举动,如靖国神社问题和东海油气田问题,就构成了广大80年代出生的学生对日反感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会对日本的技术、电子产品及流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的科技产品和文化产品大都代表着最新的流行时尚,这正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时尚的心理。”
  因此对于日本,80年代出生的学生大体上有三种看法:讨厌日本、喜欢日本、爱恨交加下的矛盾心理。
  《环球》杂志近期与新浪网联合进行了一个“80年代后中国学生的日本印象”的网上调查,截至8月2日,共有8742人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在大多数“80年代生人”的心中是一个负面形象。
  79.98%的被调查者提起日本,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京大屠杀”;对日本的态度,74.09%的人回答厌恶;96.43%的被调查者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不满;55.63%的人认为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样的结果既让人意外,却似乎又在意料之中。而且这一调查结果与1997年《中国青年报》做过的一个类似调查的结果惊人地相似。
  孙云晓分析说,“反感日本主要来自政治和历史层面,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而喜欢日本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喜好,是文化层面的东西。”
  同时,并非所有的80年代后出生的学生都将对日的反感情绪盲目地与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等同起来。这次调查中,对于日本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这个问题,43.62%的人认为“日本人和任何地方的人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
  为什么这次网上调查却只反映了一种对日的普遍反感呢?可能就如孙云晓所说,“现在中日之间的焦点在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上,在这个时候做调查当然听到更多的是反日声”。
  
  爱恨不能盲目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可悲的景象。一边是盲目挥舞着反日大旗的中国青年,另一边是对这一举动以及参与和未参与其中的中国人不屑的日本人。如果任何一方不跳出这一怪圈,到时可不仅仅是对日本政府的反对,而是两国、两国人民、两种文化的敌视与冲突。”北外新闻专业的贾斯丁评论道。
  归根到底,反日还是因为中日的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和东海之争,更多是领土资源的争夺,是现今的两国利益之争;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完全是日本右翼势力在搞鬼。因此反日其实应该是反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如果因为一小撮人的胡作非为而与日本这个国家为敌,不光正中这些人的下怀,而且从长远看也不利于中国的根本利益。
  喜欢日本的人大多从喜欢日本文化开始,一些人是因为日本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但他们对日本的接触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其了解也不过来自一些日剧和媒体的报道。
  但日剧和漫画中描绘的日本可能与现实还有很大距离。“日剧中反映的日本是不真实的,它只展示了日本好的一面。”北外日语系刘志诚说道。
  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喜欢日本的人中有几个真正了解日本?他们喜欢的是真实的日本吗?而反日的青年中又有几个了解真正的日本?
  
  正视日本
  
  如果80年代出生的学生对日本的认识有偏差的话,也许媒体的责任首当其冲。这次网上调查显示,57.84%的人认为媒体报道是决定自己对日本认识的首要因素。
  中国媒体起到了正确引导80年代出生的学生对日本的态度的作用吗?孙云晓认为,中日两国的不少媒体对彼此的报道都不全面,报道的主要是负面的一些内容,有关两国友好的行为较少。
  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够培养一种有利于解决中日问题,有利于中国长远国家利益的对日态度,那么青年人公开表达激烈的对日情绪,就会变成害国而不是爱国。
  赵晓春教授认为政府应担当起正确引导青年人反日情绪的责任,“政府应给青年人以正确的引导,不能把这种情绪推向极端,同时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不能向日妥协”。
  赵晓春说,“广大的青年人应从现实角度出发,保证中国的政治稳定,不能因为日本引起社会动荡。应避免情绪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日本人、日本民族和国家都要有一个理性的看法”。
  孙云晓说,反日要理性,不能笼统,要有一定的原则。“现在的青少年不能忘记历史。但反日应有针对性,要反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不是反日本这个国家,反日本人民。”
  有专家提出,我们常提到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国民和政治走向的影响,但是不是我们的社会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反日的社会氛围呢?
  如果我们的文化中渐渐包含一些反日的元素,如始终把日本人定性为侵略者、把反日与爱国划等号、把日本右翼势力的观点看作是日本政府的观点,等等,那么很多人会在判断力还不健全的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对日本的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反日就是爱国,情绪越激烈就越爱国。同时,他们将带着这种思维模式选择性地对日本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举一动进行解读。
  另外,如果认为日本是中国利益的威胁,那么我们天天喊“振兴中华,打倒小日本”,中国就能超过日本吗?提防日本右翼势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国际政治的舞台历来都是以实力说话,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还是我国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