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学会感恩

作者:王 琳 侯 静




  新学期伊始,上海市推出了新版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针对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新增加了“学会感恩,珍爱生命,文明上网,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等条款。
  
  上海市今年出台了新版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在新学期开始后就颁布实施。其新意在于:在守则中加入了“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等条款。天津社科院关颖研究员认为,这些内容作为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很有必要,也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创造履行守则的机会。她认为,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缺乏让爱在孩子身上再生的教育意识,结果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得到父母的爱越多,所给予父母、给予他人、给予社会的爱越少。关老师说:“前一阵看到有些媒体上刊登了对中小学生关于‘你如何回报父母’的调查。其中‘学习好’被绝大多数的孩子排在了第一位,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最看重的,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孩子‘为家长而学’的被动状况。也就是说,当家长过多地以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给予孩子关爱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其实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孩子本身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家长们应该转变观念,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立足于孩子全面和长远的发展,教育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前几天媒体曾报道一个初一女生因为妈妈工作太忙没及时给她买新书包,就采用自残的方式割腕自杀来要挟家长。对此,南开大学心理咨询处袁辛教授认为,现在的孩子缺的是一颗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电脑、网络、手机,太多的选择等待着他们,太多的诱惑吸引着他们。选择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校在社会大环境的驱使下一直以来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切为学生服务,狠抓教学质量,有时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某中学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名初二学生,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他们班教室和音乐教室不在同一座教学楼里,每次上音乐课都由班主任张老师背着他去,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有一天,张老师因外出开会没在学校,那个残疾学生没能上音乐课,他坐在自己班的教室里大发脾气,气急败坏地叫喊着:“张老师死哪去了!”后来,张老师听说了这件事,心里一阵酸楚,怎么也想不通。后来他明白了:残疾学生已经把老师对他的照顾和关心当作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他并不懂得这是别人对他的爱。
  其实,家庭教育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家长们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往往认为现在的孩子读书太辛苦,学习压力太大,所以对孩子付出的关心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长此以往,使得现在的独生子女不仅对来自他人的关爱照单全收,并且认为理所当然。而在骄纵的外表下是一颗颗脆弱敏感的心。他们习惯了被满足,在面对某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时显得无所适从,甚至用种种极端的手段逃避现实,这在社会上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对此,袁辛教授呼吁,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同样重要!麻木地接受而不思回报无疑是一种道德操守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上海推行新版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为中小学生明确了应遵循的规范。那么天津市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天津市八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红老师。李老师向我们介绍说,现在全国中小学校都在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在上海市新颁布的条款中,把诸如“珍爱生命”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明确地突出出来,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李老师说:“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形成了独断专行自私的个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好教育孩子在‘知和行方面的统一和内化’这个重头工作。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学生对‘珍爱生命’和‘自救自护’的认识,给学生们爱的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耀华中学德育处黄维洁主任听到上海将学会感恩写进中学生守则时不禁感叹:“太有必要了!”黄主任说,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感恩意识,被爱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已经成为习惯,只是被动地接受。她举例说,在前不久的一次活动结束后,正好赶上下雨,老师们忙着到处借雨具给学生,而当老师把能找来的雨具递给学生们时,竟没有一个人问问老师有没有雨具,怎样回家,这种情形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到心寒不已。
  类似的情况在小学更为普遍。针对这种现象,昆鹏小学德育处彭继红老师介绍了她们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做法。该校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教育孩子吃饭时先给父母盛饭,帮助家里做事情,特别是在父母不舒服的时候更要体贴关心他们等,同时组织了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进行感恩教育的活动。学生的教育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学校的教育则起龙头的作用。老师教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
  近日,沈阳的一个21岁女孩面对肢残又遭遇车祸的母亲,决心辍学也要救妈妈。父母的残疾使这个叫达达的女孩从小承受着别的孩子无法想象的苦:自己学会走路;从小到大父母只在6岁时陪她去过一次公园;上大学的那年才有了第一件羽绒服;11块钱买来的书包背了6年,这些也许是在美满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所无法想像的,但是她依然开朗乐观,品学兼优,并比同龄人更懂事,更知道珍惜。妈妈出了车祸以后,花光了准备好的学费,达达决定辍学照顾父母。这样的孩子想必让很多人都感慨不已,苦难带给她的是成长。我们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恰恰是这种懂得责任,懂得回报的心。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于是,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昆鹏小学德育处李庆东主任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对孩子加强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要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