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顺境教育需要认同

作者:刘克梅




  在高尔夫球场上潇洒挥杆,在草地上练习马术……这并非哪位老板的生活写照,而是近日亮相青岛的“贵族夏令营”所安排的活动。只要交上2000多元,就可以让孩子在15天内体验未来精英的生活,学习未来精英的“技能”。对此,很多人会说这种做法过于奢侈,对孩子成长不利,但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路来看待这一现象呢?
  第一,这是一种教育新消费。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教育投资和智力投资呈现多元化、超前化。在经济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领略精英们的模拟生活,开阔视野,进而激发上进心和自豪感,也未尝不可。家长们让有潜能的孩子学习一些学校里不能学到的技能和技巧,这种15天消费2000元的“夏令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新消费。现实生活中,有人热衷于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家,投入巨资聘请名师;有人培养孩子成为舞蹈家,不惜全家陪读。许多人对这些做法都能认可,相信这样的培养能够促进孩子的气质和潜质的提升,为什么家长将孩子往“未来精英”方面培养就是一种奢侈和豪华呢?如果符合教育规律,孩子也没有异议,这种教育方式应该也可以被理解和接受。
  第二,这是一种对“顺境教育”的倡导。现在,提到教育,很多人都注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好像不吃苦孩子就长不大一样,过分强调苦的营养性,却忽视了其实“顺境”也能育人。不妨设想一下,孩子在家里什么活都不会干,现在却要走进沙漠领略苦难灾难,他们的精神能承受吗?这就像“小马拉大车”一样,领略了沉重的味道,也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精神伤害。今天的父母相信“逆境出人才”,但也不排除“顺境育人”。就像“精英生活夏令营”中的马术、皮划艇,对于生活技能弱化的孩子而言,已经是一种残酷摔打和磨练了。在这样的顺境中,他们同样能够得到身心发展。
  第三,这是礼仪教育、交际教育等生活教育的弥补。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最缺少对生活礼仪、礼貌等生活教育的继承。学校和家长只注重智能发展,对于非智能潜质重视不够。孩子越来越任性、缺乏礼貌、不理解大人难处等,这些教育断层应该及时补上。而这一夏令营向孩子们讲解西餐礼仪、咖啡文化,虽然不能让他们一下子成为绅士和淑女,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任性,向绅士、淑女靠拢一些。未来社会是交际社会,这种“精英教育”虽然不能让孩子们都成为精英,却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储备成功元素,在彬彬有礼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提升交际能力。
  
  (摘自 2005年7月2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