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你们应该“在乎”什么?
作者:杨绍球
《这条小鱼在乎》一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暴风雨过后的早晨,将海边沙滩浅水洼里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的故事,展现了小男孩对小生命无比关爱的纯洁而善良的心灵。记得自己早几年就在《读者》杂志上读到过这篇文章,当时,我就被小男孩关爱生命的纯洁、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因而我也总以为,孩子们都应该很在乎小狗、小猫,很在乎小鸟、小鱼,这应该是儿童的永不泯灭的天性。在熟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大家边读课文边讨论——小男孩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动?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男孩在暴风雨后到海边,能碰到那么多的小鱼,真是太幸福了,真让人羡慕。”
“老师,在海边沙滩上捡鱼一定很有趣,我也想去捡鱼玩玩。”
“小男孩要是把小鱼捡回去,不是可以让妈妈烧个好菜?我爸爸说他小时候也经常捉小鱼吃。”
……
天真的孩子们畅所欲言,但全班40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被小男孩的行为所感动,被小男孩的精神所感染,他们不在乎小男孩所“在乎”的——我发现我的教学“失败”了。
“失败”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现在的许多孩子,他们都很在乎知识的学习,在乎考试分数的高低,可他们在分数的诱惑下会“在乎”一片绿叶上生命的颤动吗?他们会“在乎”一句亲人间温馨的问候吗?他们会“在乎”一枚马路上闪亮的分币吗?在这“在乎”与“不在乎”之间,应该蕴藏着许多同样值得我们的教师、家长、同学去思考的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在乎”的东西,比如珍惜生命,比如关爱他人,比如责任感,比如同情心,比如……正是这些,组成了人生点点滴滴的意义。如果孩子们身上缺失了这些东西,他们的人格、品德将会失去什么呢?他们的未来能设想吗?
不久,身边的一个悲剧更让我震惊:一位12岁少女在自己的家里手刃一位8岁的女孩——那位未成年的12岁少女就是我所教班级的一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经历了这一事件后,我又何止是心颤的感受。这仅仅是我课堂教学的失败吗?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正处于人生花季的孩子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强烈地感悟到:无论是学校的社会的还是家庭的教育,我们真的一直很缺少对孩子进行有关生命主题的教育,缺少引导孩子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竞争加剧,即使在校的孩子也常常感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压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成绩至上”往往被作为信条和原则,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常常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在家庭里,学生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一些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是以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而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最终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怀疑、虚幻与破灭。须知,孩子的任务不只是“学习”,更应该是“成长”。现在有许多家长总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替身,作为自己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使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幸福、快乐。他们对生命的轻视似乎就不难理解了呀。
从此以后,在设计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活动的时候,我常常提醒自己这样想想,这样问问:同学们,你们应该“在乎”什么?
我教《生命的壮歌》一课,让同学们既认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又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
我在课余给同学们讲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故事,让同学们学习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同学们去和母亲作一次深入一点的交谈,了解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提升孩子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我鼓励同学们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习喂养一种小动物,让同学们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
我督促同学们去学习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养成助人的习惯,去体验关爱的幸福……
我知道我的教育一定缺少一种“即时效应”,无法给同学们更多的分数。但我更知道,我们的教育不仅有责任提高同学们的分数,更有责任“在乎”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孩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去唤醒同学们生命中的许多“在乎”——这也是提高孩子素质必须重视的。
(作者地址:江苏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邮编:21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