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握紧你的拳头

作者:蒋红燕




  “孩子,握紧你的拳头。”这句话,在我为人母时对我的孩子说过,在我为人师时对我的学生也说过。说这句话时,有气愤,有悲伤,也有无奈。其实,怎样让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而又不粗鲁地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第一次说这话,是因为女儿。女儿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众星拱月地把她呵护着,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娇气霸道的性格,小朋友怕她。更有熟人对我说:“你女儿真凶,像只小老虎。”我无言以对,这样下去女儿将会没有朋友,产生孤独感,引起一系列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我狠狠地批评她:“打人不对,打人不文明,大家都不喜欢打人的小朋友。”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渐渐地,女儿乖了,再也不欺负别人了,我的耳根也清静不少。可是有一天,奶奶领着满脸抓痕的女儿回家了。女儿告诉我是小朋友抓的。我心疼极了,跳起来就喊:“你为什么不还手,你的拳头呢?”奶奶抱怨:“你不是叫她别打人吗?都是你管得太严了,她现在被人欺负只会哭了。”我无言以对。难道我的教育错了吗?我该怎么做呢?
  女儿的受挫让我反思:我们传统教育中,一般是不让孩子对侵犯行为作出反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惹不起,躲得起”,堪称是这种教育的“经典”。父母千方百计让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教师也只是批评教育蛮横的孩子,尽量保护受欺负的孩子,而不告诉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解决。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孩子还是不知所措,要么怕“报复”,忍气吞声;要么大哭不止,仍旧找老师“告状”。长此以往,受欺负的一方过分忍让,不仅助长了对方的攻击行为,让霸道的孩子更加“有恃无恐”。也会在受欺负的孩子心里投下阴影。这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对自己没信心,易屈服于外界的压力,有的甚至影响一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并不是个头大的就是强者,特别是小学生,只要你起来反抗,事情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不管输赢,你反抗了,他就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他也明白,你的反抗会给他带来麻烦。
  第二次说这话,是因为学生。那个叫王予的胖乎乎的学生刚从外地转学来,父母不在身边。虽然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见解独到,就像一个小大人,但是在课间却是大家的“出气包”:今天被人藏了文具盒,明天被人推了一下,后天书包又被人当“飞碟”。他每次都忍气吞声,默默流泪。我知道后,也只是严厉地批评肇事者。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的手背上点点血迹,心生疑窦,就问是怎么回事?他嗫嚅着,吞吞吐吐,倒是旁边的女生替他说了:“是丁丁用笔戳的。”我震惊了,被人戳成这样也不敢告诉老师!老实,太老实了,容忍欺负居然成了习惯!遗憾的是,这种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处境和命运。我心疼地捧着他的手,帮他抓紧拳头,坚定地说:“谁要再欺负你,就握紧你的拳头。”说完这话,我自己也提心吊胆的,不知道这种教育方法对不对,他有没有勇气握紧自己的拳头,会不会靠自己的力量扭转被人欺负的局面。两天后,一群学生急急忙忙跑来:“不好啦,王予把丁丁打了。”我一听,甩开大步向教室跑去。只见丁丁趴在桌上大哭——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而打人的王予呢,正不知所措地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学生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丁丁揪住王予的衣服,王予就用拳头打在丁丁的手上。”成功了,他终于迈出勇敢的第一步。我暗暗向他翘起了大拇指,他不好意思地把头埋得更低了。我的教育并没有使天下大乱,倒是那个丁丁安分了许多,打架的事也很少发生了。可是后来想想,教育学生勇敢是没错,但是如果所有的孩子挨打就还手,那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立面对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其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受欺负的学生护得紧紧的,不如把自护本领早一点教给学生。这个自护本领就是: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独立面对外来的各种挑战,应付各种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我们首先不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躲过,也可以和他面对面地讲道理,甚至还手抵抗,总之你不要受到伤害。这世界有正义,也有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去维护它,捍卫它,哪怕碰得头破血流。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号啕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身上,是愚蠢。我们主张理智型的做法。首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告诉他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该如何解决。要让学生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侵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但一定要教给学生原谅的标准,让他们分清是非,知道什么是可以原谅的,什么是不可原谅的。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
  
  (作者地址:江苏宜兴市周铁小学 邮编: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