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毒品是怎样欺骗大脑的

作者:王 雯




  每年的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前后,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会掀起一股禁毒的高潮。然而,在严厉的打击下,世界毒品交易依然猖獗,吸食毒品的人群更呈青少年化,他们一旦吸食就难以自拔。毒品——威胁人类健康的恶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控制力?它是如何欺骗人的大脑甚至改变大脑的功能的?
  有的人以为吸毒不会上瘾,或者认为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即使成瘾了也与别人不一样,是能戒的。其实,科学研究表明,吸毒者难以戒掉毒瘾,并不是他们的意志薄弱,而是毒品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大脑机能,“劫持”了大脑的动机系统,甚至改变了大脑的基因功能。
  
  人能感觉到快乐的秘密
  
  感染上毒瘾的大脑是不同于正常大脑的,这是一种生理和化学上的不同。神经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从被迫使用毒品到自愿吸毒,而最重要的是毒品改变了大脑的“快乐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奖励机制”。原本“快乐机制”是用来奖励人的生存和繁殖行为如吃饭、性活动等,它使我们的大脑产生舒服的感觉。这种“快乐机制”通过化学语言多巴胺来传递。多巴胺这种神经信息的传递者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大脑神经游走细胞中,一旦被释放,会与神经系统的快乐接受器结合,在快乐接受器的运载下到达神经细胞。然后,多巴胺挨个向神经细胞传达快乐的信息,让神经细胞产生从一般快乐到极度快乐的感觉。
  
  毒品“劫持”大脑的原理
  
  科学家发现:当吸毒者注入、吸入或吞下毒品时,大脑中的快乐神经圈被画出一道直线,大大缩短了多巴胺的传递距离,加强了大脑中的快乐感觉。
  毒品对大脑中“快乐机制”的刺激远远比人类正常活动如中奖的刺激快速、强烈得多。但每种毒品却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大脑的快乐神经化学系统。
  以可卡因为例,可卡因进入机体后,迅速入侵携带多巴胺的游走细胞。由于可卡因分子同这些神经游走细胞的结合能力十分强大。它们能够轻易地霸占本来属于多巴胺的位置,当多巴胺的“位置”全被可卡因占满了以后,多巴胺就找不到结合的空间,于是它只能被迫与快乐接受器结合。“快乐机制”被迫启动。根据科学家沃克乌1997年的研究成果,可卡因引发的快感强度取决于它占据了多少携带多巴胺的游走细胞。越多的多巴胺被“挤出”意味着越强烈的快感。海洛因的作用原理则有所不同,它直接刺激多巴胺所在的神经游走细胞,让它们释放多巴胺。香烟中的尼古丁也是采用类似的方式刺激大脑的。
  
  吸毒改变大脑机能
  
  长期使用毒品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它减少了运载多巴胺的快乐接受器的数量。快乐接受器就象棒球比赛中的手套一样,会接住四处游走的多巴胺,让它与神经细胞结合。摄入毒品量越大、越多的快乐接受器就越容易被清除。接受器越来越少,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多巴胺同神经细胞结合。久而久之,“快乐机制”就会越来越平淡。于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过原来的刺激程度,吸毒者必须不断地增加毒品吸食剂量,让大脑中的神经游走细胞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弥补。
  更为严重的是,快乐接受器的“死亡”意味着人的快乐感觉越来越依赖毒品。惟一可以排解慢性恐惧、不安焦虑和沮丧的办法就是吸食更多的毒品。
  
  毒品损害人类基因
  
  戒毒所带来的极大痛苦也是毒品重置了大脑的多巴胺系统的直接后果。戒毒使大脑失去了制造快乐感觉的惟一来源——多巴胺的大量释放。从生理上来说,复吸也许反映了毒品对人类基因造成持久损害。洛克菲勒大学简妮博士发现,可卡因可以关闭负责制造多巴胺接受器的基因。如果戒毒者的这个基因在戒毒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处于不活跃状态,他们就更容易通过复吸来弥补大脑有缺陷的“快乐机制”。
  
  (徐厚裕荐自2005年6月3日《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