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我们该向德国人学什么
作者:方 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德国的大人周末不用上班,德国的孩子周末不用上学,一家人往往开着车子到乡间别墅度假或外出旅游。为了增加商机,政府曾经要求商店周末开门营业,可是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赚钱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周末是属于家庭的,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这个权利。政府只得作罢。
刚到德国第2天我们就遇上周末,既然没有学校可考察,也没有商店可购物,就去游览德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我们前往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构筑的童话世界——新天鹅宫,一路上被美丽的自然风光陶醉了。远处,阿尔卑斯山的雪峰云雾缭绕;近处,连绵不断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碧绿的草地,厚厚的草丛里盛开着金黄色的蒲公英花。一群群奶牛和马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吃草晒太阳,却看不到牧马人或放牛人。车窗外偶尔掠过一片片明镜似的湖泊,天鹅和野鸭旁若无人地在水里嬉戏和觅食。除了偶尔可见的乡间民居以及贯穿各乡村的公路以外,满目所及,全被绿色覆盖,绝没有裸露在地表的泥土和沙石。难怪这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而芬芳,不会有任何尘土扬起,皮鞋穿了十多天还是一尘不染,这里的自来水比我们的纯净水矿泉水还干净,不需烧开,拿来饮用就行了……在国内,我们花不少钱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才能领略到的秀丽风光,在这里却随处可见。大自然是有灵性的,人类善待她,她便慷慨地回赠给人类一个如诗如画的生存环境和温馨安宁的生活空间。
在巴伐利亚,在柏林,在奥地利,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不少名胜古迹:充满童话色彩的新天鹅宫,金碧辉煌的林德宫,气势宏伟的无忧宫,风韵犹存的新宫,波茨坦会议的所在地西荠琳宫,国会大夏,玛丽广场,国家歌剧院,众多的教堂修道院,中世纪风格的狄林根县城,莫扎特故乡的赛尔茨堡和纽芬堡宫,还有希西公主的丈夫约瑟夫皇帝的宫殿。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有建筑的地方就有艺术存在,只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历史存在:满目都是油画、壁画和雕塑作品,历经了百年千年风云,仍然风韵犹存。岁月的风霜虽然侵蚀了这些艺术瑰宝的表层,可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修复着,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些人类文明遗产。
我想,这就是历史,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厚重的历史。不像我们国内,总喜欢“旧貌换新颜”,昨天建,今天拆,明天再建,后天再拆……我们的城市建设犹如一块巨大的黑板,人们在上面擦擦写写,写写擦擦,展现出来的总是最近写的这一页,很新很美,最新最美,但是终究形不成厚重的历史。
截然不同的质量观
在我的第一本专著《托起明天——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的修养》中,我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冯恩洪去德国考察,教育专家史密特先生开玩笑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当时我引用这个故事,本意是想说明,我们的教育脱离实际,需要改革。这次德国之行,却让我悟到教育以外的东西。
出国考察需要一只旅行箱。考虑到很少出远门,反正用处不多,就没去买高档的,花了百来元钱在商店挑了一只大箱子。我曾犹豫地问店主,这种箱子牢固吗?我这可是要出国考察用的呀!店主信誓旦旦:“牢着呢,这是品牌箱子‘世纪精品’,哪怕你跑遍全世界各国,回来还是好好的。”我轻信了,接着亲身经历了这“世纪精品”的“毁灭三部曲”。
从浦江县城乘快客到杭州南站下车,叫了一部的士,当司机把旅行箱放上汽车后座时,活动拉杆怎么也插不回去了,花了好大的劲让它归位,但派用场显然已经不可能了。好在箱子把手还能用,只是拉起来要弯着腰,累一点罢了。
箱子在上海浦东机场作行李托运,到慕尼黑机场领出来发现,只有一个轮子挂在箱子上了,另外三个轮子都已经分道扬镳,也就是说,箱子已失去了滚动的功能。同行的老师建议我去与机场理论,要他们赔偿,可我心里发虚,对这箱子的质量没信心,只怕自讨没趣。接下去的旅程,我只有丢人现眼地涨红脸,吃力地拎着那沉重的行李箱,害得我们尊敬的德国教育专家路德维希·海林先生,70多岁了还在上下车时帮我提这要命的破箱子。
不过我想,不幸中之万幸,虽然箱子的拉杆和轮子都坏了,好在“保存物品”的功能并没坏,累就累一点,还能将就着用。可是就在离开狄林根的那天早上,我在装行李时,动作只稍微重了点,最后一道防线竟土崩瓦解——拉链坏了。本想一次性消费,买个便宜点的凑合吧,可是我一次还没消费完呢,就全玩完了!又急又恼中,我再一次检查箱子的牌子,没错,赫然印着“世纪精品”4个大字!
在狄林根教师进修学院的校长培训班上,巴伐利亚州社会保险委员会的一位专家给学员讲“学校体育课安全事故的防范”,我们参加了听课。课后,社会保险委员会送给我们每人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一些资料和一支笔。这是一支水笔,用精致的盒子装着,有点像国内的签字笔。回国后我把它送给正在读高中的侄女。侄女打开盒子,把玩良久,突然大呼小叫起来:“哇!九国文字的说明书耶!”我接过来一看,果真!德英法意奥中俄日韩,九国文字的说明书,还有九种语言的承诺书,承诺终身保修,墨水用完了,笔尖磨损了,零件损坏了,只要你愿意寄回,随时免费保修包换。也就是说,这支笔你想用几年就用几年,一直保修到你不想用为止。
区区一支笔,值得德国人终身保修!我那庞大的“世纪精品”旅行箱,却连“一次性消费”都挺不过去!两种截然不同的质量观,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在德国考察的旅程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参观博世——西门子公司的生产线时,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是一家专门生产洗碗机的生产公司。在一道道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我们却发现了几台千疮百孔的洗碗机外壳。是废品还是次品?我们问工程师,工程师微笑着告诉我们,既不是次品也不是废品。工厂不允许有任何不合格产品流出大门,为了保证质量,每一道工序都有机器反复进行质量检验,又有人员反复进行质量检验;还不放心,每隔40分钟,还要从流水线上随机抽出一台来进行强度、拉力等指标的严格检测,这些被砸得面目全非的外壳就是经过高强度高拉力检测造成的。这样一遍遍地反复检验,难怪德国的产品质量可靠!
在杜尔·劳因根访问圣·尼克劳斯职业教育中心时,我们也找到了答案。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德国经济实现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他们那举世无双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从而确保了各行各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海林先生带我们到圣·尼克劳斯职教中心实地考察。这是德国境内400多个职教中心当中培训对象相对落后的一个。中心的任务是把受训者培养成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这些学生虽然已经找到了就业单位,但还要在这里培训三至三年半,既学习理论,也学习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的技术。
我们去参观各个车间。木工车间的学员有的在钻研图纸,有的在师傅旁边研究木沙发的构成,有的在用机器练习打磨地板,还有一位学员在练习钉钉,即使像钉钉子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操作动作也要练到完全合格为止。金工车间的学员大部分跟工程师学理论去了,只有一位很帅的小伙子在电脑控制的车床上研究操作。在筑路车间,我们被彻底震撼了:几千平米的沙坑被划成一个个不同的区域,各种建筑材料以不同的图案镶嵌在沙地上。大块地砖铺在广场之类公共场所,梯形状的小地砖铺出一个个半圆弧状,那是小城镇的街面,我们在狄林根市的街上就见到过;小石子铺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形状,那是花园的林阴小道……就一个铺路而已,最简单的技术啊,却进行着如此分门别类的专业化训练,难怪我们在慕尼黑、在柏林、在狄林根,所到之处哪怕是几十年前筑的地,也没有一块砖是松动的!不像我们,下雨天上街就得小心翼翼,谨防哪块松动的地砖溅你一裤腿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