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我们该向德国人学什么

作者:方 方




  我们还发现,其实德国的教师也不轻松,30来岁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虽然班额很小,但是上的课多,完全中学教师每周上24节课,小学和实科中学教师每周上29节课,就连校长也要上10多节课。不过我们还是羡慕德国的教师,至少教育条件好,而且国家从体制上为他们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条件,使他们能够让所有孩子各得其所,享受到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这才真正是以人为本啊!
  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向德国人学什么
  在德国看了那么多,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学到的,比如说,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祥和清明的社会风尚,比如说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的教育体制、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一个教室里只有20多个学生上课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来支撑,非我们的国力所能承担,更非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能左右。但是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在巴伐利亚州,我们听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每听完一节课,我的心中总会想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想起国内正在大力倡导的教育新理念。
  在狄林根市的安洁丽娜—艾格小学,我们听了两节课。
  第1节是三年级的自然课。女教师捧着一个漂亮的小房子模型问大家,我们能为小房子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言,最后说小房子里没有电灯。于是共同议定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给小房子装电灯”。先是分小组画出线路图,各自把线路图贴到黑板上,并走上前去加以说明。接着老师说:“怎样才能让电灯亮起来呢?想不想做一做?”于是每个小组领到一个装有电池电线电珠的小盒子,孩子们有的爬到桌子上,有的趴在地上,头碰头研究“怎么让电灯亮起来”。一个男孩组首先成功,一阵欢呼雀跃;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教师就走过去点拨。最后全班来到讲台前,团团围在地上看同学展示,不断有孩子举手要求发言。一节课结束,意犹未尽。
  ——把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还给孩子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平等中的首席!
  第2节是二年级的自然课,内容是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孩子们端着小凳子坐成半个圆,中间放着一盆水,女教师就坐在黑板前的桌子上。老师问:“我这里有一个乒乓球,一个玻璃球,猜猜谁会浮上来,谁会沉下去?”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然后一位学生把乒乓球和玻璃球的图片及相应的单词卡片分别贴到黑板的两边,一边为“沉”,一边为“浮”。接着教师把一个小布袋交给一位女孩,让她取出里面的物品,让同学猜测,什么东西沉,什么东西浮,照此办理,学生跑上前把相关的图片和单词贴到黑板上。一会儿功夫黑板上就贴了两大串。老师问,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试试看。于是四人一组活动,每组一袋小物件一盆水,孩子们将袋里的小东西放到水里试验,结果发现黑板上的不少分类是错的,于是孩子们纷纷跑上前去纠正原先的分类。正确答案出来了,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教师又让孩子们重新坐成个大圆圈。
  教师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孩子们说,与材料有关,铁的东西沉,木头的东西浮。教师走到中间演示:玻璃球一放进水里马上沉下去,而玻璃瓶子放进水里,开始浮着,慢慢才沉下去。一个孩子说,把玻璃瓶盖上盖子就会浮起来了,一试,果真如此。就是说,同样的材料,有的沉,有的浮。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孩子说,沉与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重的东西沉,轻的东西浮。老师又来到水盆边,把橡皮泥捏成一个薄片,轻轻地往水里一放,嘿,原来很快下沉的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了!就是说,同样材料同样重量的东西有的沉,有的浮。到底跟什么有关呢?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试验来试验去,最后得出结论:物体的沉与浮也许跟空气有关。
  ——学生既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要让他们从小学习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知识和技能当然重要,过程和方法同样重要,求知的兴趣爱好、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更为重要!
  课后,校长和女教师都告诉我们,在他们的小学,不管什么课都以活动课为主,教师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保持好奇心,饶有兴趣地去探索。由于采取包班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语文、数学、常识3门主课融合起来,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水的知识”就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项目,前一节学了“水有什么用处”,今天学“物体在水里的沉与浮”,下节课要学“什么东西在水里会融化,什么不会融化,融化到水里的东西怎么把它过滤出来”;接下去还要学“水有哪些形态”;“什么东西会污染水,我们如何保护水源”。无论上哪块内容,主要活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且把生词教学、说话教学和常识教学以及环保教育等统统整合起来。
  ——这样的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组织,多么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在二年级教室,我摄到了一组奇特的镜头:教室后面的铁丝上赫然挂着孩子们的剪贴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山羊的头被安到了鸭子身上,马的身子接上了鹦鹉的头……我好奇地问女教师:“您对孩子们的这种错误有什么看法?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这样宽容地让他们展示的吗?”女教师说:“干吗非要正确呢!其实孩子们都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们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把兔子头与猫身子搭配会是怎么样一种动物,有个童话讲的就是把所有动物都打乱重新搭配的。孩子完全可以创造,我觉得这样挺好。”
  ——确实,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代表着世界的未来。
  走出安洁丽娜—艾格小学时,我们意外地在操场上发现了“新大陆”。操场小小的,地面画满了各种各样的交通符号:实线、虚线、斑马线、人行横道、左右弯道、T型路口,还竖着各种红绿灯。这是让学生学习交通规则用的呀!这里的孩子不用背交通规则条文,也不进行交通规则的知识竞赛,而是在操场上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实地演习。难怪,德国的公路远没有我国的宽,德国人均占有汽车远比我国多,但不会塞车,秩序井然,无论行人还是驾驶者,互相谦让,无人违章。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只有当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直接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时,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
  在波纳文图拉学校,我们听了中学的音乐课、地理课和美术课。完全中学的学生多声部合唱效果好极了,教音乐课的嬷嬷让学生自己上来弹钢琴、演奏打击乐器,她自己充当指挥和导演,常常进入忘我境界,师生的演奏水平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诸多为高考而苦苦挣扎的高中师生中是绝难见到的。
  ——考试成绩并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在实科中学七年级的美术课上,教师对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进行短时间的分析欣赏,接着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每组自选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小组内分工协作:两人临摹作品,一人阅读有关该作品和作者的文字材料,一人写作对该作品和作者的看法及评价。小组成员人人参与,配合非常默契。
  在完全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上,24个学生分成3大组,各组围绕以“海洋”为主题的学习项目研究一个内容。第1组研究的是“波罗的海的环境保护”,第2组钻研的是“西班牙油轮污染事件”,第3组研究的是“大海的能源”。约20分钟后每个大组的所有成员都作为该问题的“专家”被派遣出去,构成8个3人学习小组,每位“专家”分别就自己研究的问题给小组成员讲解。最后,“专家”们回到座位上,由老师就3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检查提问,以保证基础知识的质量。
  ——在国内听课,每逢出现小组学习,要么热热闹闹、华而不实;要么冷冷清清、“合而不作”。如今看到德国教师这么高明地解决了合作学习的问题,我想,要是我们的教师能够了解和借鉴一下德国教师的做法,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该有多大的帮助啊!
  
  (作者地址:浙江浦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邮编:32220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