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教师博客:教育出新的民间努力
作者:李 程
什么叫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
77名老师改变了一个学生
初三学生“仔仔”(网名)最近的变化可不小,因为他进了一个特殊的QQ群。
本来这个QQ群是一个“课件制作联盟”的联络中心,聚集了70多名中小学老师,仔仔是趁老师们不注意溜进来的“异类”。
大家担心他打着向老师请教的幌子,挂在网上跟其他人闲聊,或者是玩游戏,建议管理员把他赶走。可是赶了3次,孩子回来了3次,还央求另一位老师帮着说情。“看来赶也不是办法,只能接受他了。”这70多个老师达成了共识。
但是老师们看着仔仔很多时间在网上又很不放心,就要求他每天做5道题,过关了才能待在联盟里,否则将被开除出去,他“勉勉强强委委屈屈”地答应了。
就这样,仔仔一下子有了几十位老师。老师们找来各科题目,尤其是仔仔问得最多的物理题,一题题由易到难布置给他做。
起初,仔仔有些底气不足,总是试探着问一遍解题思路,得到肯定的答复才敢下手。QQ群里的很多老师都很有耐心,仔仔提出的问题总能得到最细致的回答。可是一位网名“此独晴”的徐老师是个例外。
“那样会让他形成太强的依赖性,所以我坚持要他自己思考给出答案。不过,他虽然常常出错,但总是没有放弃,倒出乎我的意料。”答对了,给他个赞许的表情符号,错了,则让他重新思考,难了,则稍加点拨。没过多久,徐老师发现仔仔不仅不笨,学习习惯也变好了。联盟里有人说话,他就会跳将出来说影响他思考,弄得大家都屏气噤声,去吃饭洗澡他都会“请假”,解题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每当仔仔做对了所有的题目,徐老师就会给他一份特殊的奖品——让他和老师们聊会儿天。表扬他的时候,他居然还会说:“其实我还不合格,我做题时间长了。”仔仔的变化着实让老师们惊讶。
老师:博客是我们自己的舞台
仔仔是幸运的,可是仔仔从没有见过这些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因为他遇上的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博客群体。徐老师就是这个课件制作联盟的发起者,她还有另外一个“头衔”:某网站“教师博客”下的“教师之家”板块的版主。
徐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课件联盟成立的经过。
“那几天刚好做了个课件,因为学校的操作系统比较老,所以要把DVD的格式转换成VCD,然后剪辑加工,又烦又累。网上也查不到,还动不动就要收费。于是就想,不如自己成立一个课件加工联盟,大家互相帮助可以轻松好多呢!”
于是,徐老师把成立“课件联盟”的想法贴到了自己的版上。
刚开始,徐老师还真有些担心只是自己一个人“自说自话”。谁知,帖子发出去没多久,就陆续得到了好多“博友”的响应。大家带来的想法跟各自的网名一样五花八门。有的说要细分一下科目,有的说应该建一个公共邮箱便于交流,有的把自己知道的做课件常用的软件推荐上来……
就这样,版主又成了“盟主”。“现在,我们的联盟已经有了70多个成员,用一个QQ群把大家串在了一起。谁碰到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知道的人就会主动帮助解答。”徐老师说。
“教师博客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无所顾忌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这里是我们自己搭建的舞台。”徐老师说,“有位老师在博客里面甚至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这在平时谁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弄不好会招来闲话的!”
在“教师之家”,很多问题都是在讨论中解决的。
有一次,有老师发了个帖子,说有个学生爱玩游戏,要求父母在一周内给家里电脑装上宽带,超过7天不装他就不上学。结果在其父母的反复催促下,电信部门在第8天装好了宽带,可是因为有言在先,超过限期就不上学,那孩子始终不肯到校。他跟父母提出条件:上学可以,但是每天回家必须允许他玩游戏。父母没同意,半个多月过去了,孩子还是坚持要父母答应他的条件才上学。
这样的学生你怎么教育呢?帖子出来没多久,就引出了几十条跟帖:
“溺爱的苗头已然出现,如果再不收敛,后果不堪设想。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当下独生子女之通病。”
“任何不合理的条件都不要满足他,另外,可以让他参加艰苦的磨炼。”
“打他一次怎么样?惩罚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嘛!”
“家长完全应该答应,只是父母也可以提出条件。我想是否能要求每天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回家见到父母必须微笑,并说一句礼貌问候语。在这一要求做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引导……”
在博客上,几乎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办法,没有所谓的权威,因为每个ID都是平等的。
“也许是这个孩子的例子过于极端,大家提出的办法都没有派上用场,但是多种教育思路在这里发生了碰撞,也许我们以后碰到其他问题时就能从中借鉴。”徐老师说。
老师没有个性,怎能教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有的老师擅长用近乎谩骂的方式鼓励学生,许多人不费多大工夫就轻松地在他的指导下获得竞赛奖励,学生反映不错;还有的老师个人随和又有实力,学生一有不快就会找老师倾诉;也有的老师品性刚直不阿,心直口快,其看似‘愤青式’的思想倍受现代学生喜欢……学校只是临时课堂,人生才是永恒的课堂,个性化的老师应给予学生精神财富、人格魅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一位高三的学生这样对笔者说。
可是,这种个性化的老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普遍。很多接受采访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现在很多老师似乎都是一个样儿,上课的套路也大同小异。
“理想中的教师博客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超市,老师借助网络舞台,展示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这里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一位老师这样解释教师博客。
但是,这种“集市”的繁荣还为时尚早。能有时间和精力办起自己的博客的老师并不多。“很多老师没办法经常刷新和维护自己的博客”。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实中无形的壁垒无处不在,个性往往意味着碰壁。
武汉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对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区里举行公开课评比,她花了好大的心思查资料、做课件,设计出好几个情景故事,什么动物王国赛跑,孔雀搭配自己的外衣颜色,好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什么是排列组合,自认为很有新意。可是试讲时师傅一听,马上就说不像样,得改。没办法,几轮试讲和修改之后,“我自己的想法已经所剩无几了!最后虽然评了二等奖,但心里不是滋味:这奖到底是评给谁的啊?”
这也许正是教师们喜欢博客的原因。
“有个性的老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在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张老师看来,老师教学创造性不足,原因就在于老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有问题。“说白了,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我们最常用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公开课上得好不好,由专家说了算;再一个就是学生成绩,由分数说了算。”
“现实当中往往就是这样,一种授课方式,你说好,我说不好,最后谁说了算?与其说谁有理听谁的,不如说谁有分量听谁的。于是有的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尽管自己并不觉得错;还有一些人干脆曲意逢迎,顺着评课专家的喜好:爱热闹的我就在课堂上演小品,喜欢讲究章法的我就循规蹈矩。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这样丧失了。”
“有一所学校的校长考察某名校的办学模式后,回校就要照搬,硬性规定所有老师每节课最多只能讲30分钟,必须留15分钟练习,不然就是老师没水平。简直毫无道理可言。在这种行政权威之下,教学模式多样化更是无从谈起。”徐老师说,教师博客是另外一个天地。
教师博客能走多远
“如果教师博客真能实现‘集市式教育模式’,那么对于权威老师与普通老师的平等倒是一个促进,他们就没有了地位上的差别,只有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了。但现实问题是,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下,多样化教育会有春天吗?有也只是表层的所谓多样化。所以目前看来,教师博客带来的冲击是有限的。”张老师说。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论如何都是重中之重。调查中记者发现像仔仔一样向看不见的老师请教的学生少之又少。“听课始终比看课好,课堂教学是点点滴滴滋润,教师博客很难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它会命比纸薄。”一名学生评价说。
多数老师对教师博客的作用也心存疑虑。“恐怕只会流于形式。网络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教育的问题不是因网络就会坍塌的。”一位老师说。
(高良荐自2005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责编:熊春阳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