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加拿大校园的人文氛围

作者:谭 然




  刚来加拿大学习的时候,应该说我感受最深的是身边那种强烈的人文氛围。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个极其广博的概念,涵盖了社会人文的诸多方面,虽然我只能通过学校这“冰山一角”窥视这种尊重,却仍然受到震动。
  我想我没有资格评论这种高度的人文思想的渗透蔓延是不是得益于文艺复兴,但如此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思想在社会(开始时只是学校,后来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后,观察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社会)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断地并且是极其自然地凸现着,的确令人感到,冰冻三尺,绝非是一日之寒。
  
  尊重那些有特别需求的人士
  
  加拿大残疾人设施非常完备,学校的设施处处都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求,洗手间有残疾人的加大间,设有扶手;教室有供轮椅滑入的通道,使他们不必周旋困顿于楼梯之间;门虽多,都大且重,但有自动按钮使之自动开启,方便残疾人出入,电梯会自动报出楼层号码;而学校也有专门为残疾人安排的考试服务,保证他们的成绩不因生理缺陷受到影响,这种种都是在服务于残疾人。同时,让他们自我行动而不必处处依赖他人帮助,从而令他们感到自己与他人并无不同,保护他们的自尊。事实上,我在校园中也经常见到一些坐轮椅的或其他的残疾人在人群中自由穿梭。人们绝不会投去异样的目光,视他们与其他健步如飞的学生并无不同。
  
  关怀细致入微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残疾人说:“相对于对残疾人高度的关怀,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我相信这是当地社区一直在努力做到的,正如在这所学校体现出来的一样,残疾人一样是人,对他们过多的关注其实是一种作为健全人的高姿态的施舍,会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另外,我在看电视时因为听不懂全部,总要调出字幕来看,但后来发现即使荧屏上没有人说话只是音乐或声音,字幕上也会在括号里标出:“音乐”,“敲门声”,我开始觉得奇怪,有这个必要吗?而且国内电视的字幕也从没见过这类标示。后来释然:这些其实是为了让聋人更好地理解电视中的内容的,对残疾人的多方位的服务,此处又可见一斑。回想国内,不能不承认在这方面的距离,无论是设施服务抑或人们的思想观念。
  
  保护学生的自尊
  
  其次是课堂内外的“人文”,这些很多人都强调过,例如老师鼓励学生质疑等等。但还是有些小的细节让我印象很深。一次上课老师提问,一个外国学生回答了,但她的英语并不标准,老师听了几遍没听懂(其实我们也听的不是很懂),但老师听懂之后,首先就抱歉自己没能很好地理解她的话,使她还要重复。我当然感到非常意外。如果那个人是我,我很自然地会自责英语不好导致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即使老师同学什么都不说,我也会感到抱歉而怯于再次发言。然而老师却这样道歉,尽管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令学生再次发言的勇气增加了许多。
  
  淡化比较
  
  我刚来这里时,尽管以前也知道西方是视分数为隐私的,但还是一度苦恼每次作业、考试都不知道别人的分数和自己的名次,无法通过分数的比较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且事实上只要考到85分以上,GPA就是4(满分)分了,这较国内85分与86分的巨大差异,令我很不习惯。但之后再一想,分数高一点,名次高高低低又能说明什么呢?知道多少人这次考试比你高又怎样?他们下一次,或其它考试的成绩必然又不同的。人和人本来就是不同的。这就迫使我把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让我淡化比较,而去注意自己学得如何,只要考到一定分数以上,就已经说明我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说明我学得很好,而名次等身外之物其实并不重要。另外,对名次的淡化也防止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鼓励他们发展个性化的兴趣。
  
  学生的成就感是多方面的
  
  在国内,所有学生好比一根藤上的苦瓜,必须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即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会使人有很大的满足感,因为大家所追求的相同,而你优异的成绩说明你在这场比赛中胜于其他人。而在这里,即使你的学业优异考了满分,满足感也不会有在国内那么大。因为在这里大家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成绩只是主干,而其它枝干也同样受到尊重,人们往往不会像国内那样用全部精力对付学业(虽然可能是大部分精力),而同时也注重自己的兴趣所在或纯粹地就是对生活的享受。比如赛马,当每匹马都向不同方向跑时,或者不是每匹马都在全力以赴地朝着你所跑的方向跑时,你可以说哪匹马跑得更快吗?在这样的影响下渐渐我都觉得我有点“放下名次,立地成佛”的感觉了,我渐渐学着不再畸形地苛求分数,同时像八爪章鱼一样,开始把触角伸向各个方向,寻找我兴趣的所在并去追求。这使我虽然有压力,但从来没有觉得压抑,而且时时有满足感并感到快乐,也不断地肯定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