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爱国的理由

作者:梁 衡




  受命为出版社选一本爱国文选,接手之后才知道这绝非易事。既为爱国文选,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容必须能涵盖爱国的主旨;二是形式必须是散文,最好还是美文。这时我才发现在散文领域,爱国题材的作品比之山水景物、生死爱恨、新事旧情等,确实少得多。选家们编的各种选本中,也很少将爱国单列一类。平时我们印象较深的爱国事件、人物大都是从历史书上或者小说、诗歌、电影中得来的。以美文来诠释爱国大义、品评人物原来是这样的难。
  编选本身不仅是搜集和整理,而且也是专题学习。编选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思考这几个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二是爱国的内容和表现?三是爱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争辩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当年方志敏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的大家庭,她也需要不断维持,不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国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益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爱国应该爱什么?
  理由既立,便是爱什么、怎么爱的问题了。即爱国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依内容而论大致有三。一爱祖国河山;二爱祖国人民;三爱祖国文化。
  ——要爱祖国河山。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享受至尊、至敬的荣誉。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村里必为土地神换一次春联:“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祖国这片土地所承载,所养育。主权、人民、事业、财富等都因国土而存在。希腊神话,大力士安泰其力量只源于土地,只要他不离开大地,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他战胜。中国古代皇城里专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要祭坛拜土。土即代表社稷。国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它的第一物质形态,是硬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土不存,国将不再。历来的侵略战争都是先侵城掠地,犯人国土。而战败国最大的屈辱就是割地赔款,是去国逃亡或在已沦陷的国土上做亡国奴。“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何其凄凉。1937年起,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掠我大半个国土长达八年。抗日烈士吉鸿昌临刑前赋诗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祖国的土地岂容外人蹂躏?“还我河山”这是古往今来一切爱国志士泣血而呼的口号;“爱我家乡”是一切爱国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共同呼唤。爱国首先就要爱河山,爱国土。要保卫她,维护她,让她更富饶,更美丽。许多游子,去国之时身边带一把祖国的土,阔别归来,不由得跪吻祖国的热土。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要热爱祖国的土地,这是我们生存的根基。
  二要爱祖国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的意志支持着国家的存在。一个爱国者首先要摆正对个人和人民的位置。就是封建时代也强调民重君轻,进入资本主义更有了民本、民主意识。一国之中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百姓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对治国者来说,是人民之水承载着国家之舟,敬民爱民,按照民意来决策行事,就国运兴、国事盛、国势强;轻民贱民,逆民意专横妄为,就国运衰、国事败、国势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凡亲民爱民,治国有成的国君、总统、元首都是伟大的爱国者;而那些玩弄民意,轻贱民心,甚至置民于水火的人,都是误国盗国者,甚至是卖国者,遍观历史无不如此。每一个生活在一定国度里的人都必须按照国中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没有人民的解放就没有个人的解放,没有人民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那些握有一点权力就向人民作威作福、欺压人民、反人民的人,那些不顾人民利益暗售其奸、中饱私囊的人,都会被社会所唾弃,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志士仁人,都把能为人民做一点贡献看作自己终生奋斗的职责。陈毅有诗:“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毛泽东将这一爱国思想提炼为精辟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虽然中外历史上曾对无数的帝王、元首喊过万岁,但只有“人民万岁”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人民的功臣”则是历史对爱国者的最高奖赏。
   三要爱祖国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所积累、所认同的精神准则。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一个国家可以是单民族也可以是多民族,但只要几个民族在一个统一的国度里生活,就可因国家的影响力和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民族群体。如我国分别有56个民族,又可统称一个中华民族。这样从文化上也就会分出此国与彼国的不同。就像人的基因遗传分出不同的肤色、体形,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传也会分出不同的信仰、好恶、精神、道德等标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是祖国为她的儿子留下的精神基因。我们看海内外的中华民族子孙,尽管多少年来可能居住环境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还是年年要到陕北祭黄帝陵,到福建拜妈祖庙,在家里供关公,与子孙说岳飞,就是因为还有文化这条根,这个魂。一个中国人当他离乡背土在国外时,当他暂时脱离祖国人民时,他仍感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假如他不认识祖国的文字,不知道祖国的历史,已没有本民族的习俗时,他纵然还是黑发黄肤也不能再算是一个中国人了。因为他精神世界中的这条文化之根已被彻底拔掉。所以历史上一切侵略者在攻城掠地之后接着便是同化人家的文化。都德的小说名篇《最后一课》,就是写德国人侵入法国,从次日起学校里将不能再用法语上课。清入关强制汉人剃头辫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一个发型何至于这样重要?其目的就是不许你留一点故国痕迹。日本人一占领东北就强制推行日语,企图从根子上奴化下一代,让你几代之后竟不知自己是何人种。爱国须爱祖国的文化,因为这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国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一个人如果无根、无本、无魂是多么可怜,不但他的身体漂泊无定,就是灵魂也无处归宿。所以爱国,一要爱祖国的河山土地,二要爱祖国的人民,三要爱祖国的文化。有这三样,就是一个赤子,就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血、有种、有志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