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
作者:陆正军
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分享中提高
试想,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如果说我们埋着头各吃各的,互不交流,这样的盛宴一定让人觉得乏味。相反,我们一边品尝,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就能吃出乐趣,分享到更多的快乐。事实上,学校教育就是这样一道五味俱全的美餐,只是我们的教师习惯了独自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反而品不出味儿来,反而让不少的人品出职业倦怠来。
新课程倡导共享式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教育故事是师生一起创造的,把它讲给学生听,师生一起分享。在分享中,教师无一例外的要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但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平等的享用,不是强迫学生与教师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不同的“佳肴”作出自己的评判;在分享中,师生都能获得各自需要的“营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从中感悟成长的美丽,教师从中反思教育的真谛。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该给学生讲一些什么样的教育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教与学,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教育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每一个为教育付出过的人,都会留下一些故事,怎么会没有故事呢?在一些教师看来,它们也许平淡无奇,但这些故事中有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师生对爱的诠释。教师的教育经历都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学生正是在这些故事中一天天长大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也就没有了教育。搜集整理教育故事,把它们讲给学生听,师生一起认识对方、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故事讲给自己听,在反思中发展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只能传授规定的知识,教育只能墨守成规,教师被剥夺了思想的权利,变成了技工式的教书匠。教师天天进课堂,却对教育缺乏自己的理解;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天教教材,却无法创造性地设计教法;天天面临困惑,却没有自己动脑子解决的想法……日复一日,教师失去了教书育人的乐趣,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殊不知教育不同于工厂里制造产品,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风格。实践证明,教师将他人经验直接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其成效是相当有限的,只有自己感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采用日记、自传等形式,把教育故事讲给自己听,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与己无关的事实或现象,而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疑虑和困惑。带着问题徜徉在书海中,去吮吸知识的乳汁,反思实践中的功过是非,在反思中思考教育的真谛,让思想在笔尖得到升华,纯洁自己的灵魂。
我们撰写的教育故事,可以是一个有意义事件的镜头抓拍,也可以是一个后进生转化的短剧;既可以是一种教育现象的评论,也可以是瞬间的顿悟。这种自娱自乐的工作,我们只需回忆、记录自己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感受,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不必运用高深的术语,也不必附和权威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地彰显自身教育的天赋。
故事讲给朋友听,在研讨中进步
讲述教育故事,可以看作是教师针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研究。教师讲述的教育故事,从表面看,是在讲述教师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但它们并不是旁观者的解说,教师正是通过描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感悟和遭遇,寻找教师生涯中的感动,保留教育实践中有意义的记忆,叩问和探寻教育的真谛,品味教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事业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教师的工作确实琐碎,教育工作确实平淡。把教育故事讲给朋友听,会使人从中品味出琐碎中蕴藏的伟大,品味出平淡中蕴藏的丰富,品味出我们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向朋友们讲述教育故事,涉及教师个人的日常教育活动,一个个事件、故事中所蕴涵的意义,不但会引起朋友们的兴趣,而且常常激起朋友,特别是同事的争鸣。理不辩不明,在争论中受益的是我们大家。当然这种争鸣最终可能不会达成一致的结论,不会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但从讲述和争鸣中,我们看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明白“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道理。从讲述和争鸣中,朋友们对教育的看法、认识和见解渗透在其中,一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和理念。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我们教育理想的升华,指导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我们从“日复一日、平平淡淡”的教育活动中,品味出教育的意义。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邮编:64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