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梁宗岱:为学问大打出手

作者:杨建民




  梁宗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诗人。他早年游学欧洲,28岁时便被北京大学聘为法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后又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任教;他翻译的《蒙田随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广为流传;他的诗学理论,至今仍受到学界关注。
  梁宗岱教授好争辩是出了名的。萧乾先生近年写回忆文章,就专意记录了当年梁宗岱与著名才女林徽因争辩的情景。当然,这争论的是“纯学术”的问题。梁宗岱在一封讨论诗的长信末尾曾对徐志摩这么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吗?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嗦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梁宗岱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游欧时期的好朋友,后来回国任教又在一起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彼此之间,用梁宗岱先生在文章中的记录:
  “朱光潜先生是我的畏友,可是我们意见永远是分歧的。五六年前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没有一次见面不吵架。去年在北京同寓,吵架的机会更多了: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为‘直觉即表现’……”
  上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温源宁先生用英文写出一本《不算知己》(有翻译作《一知半解》,此处用钱钟书译名)。在此书中,他对梁宗岱的当时状态用文字作了一节留影: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精疲力竭。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这是真的。仅仅口头争论还不够,梁宗岱还不时因此与人动起手来,叫人想来实在够“痴”的。著名古希腊研究学者罗念生教授,在文章中回忆了这么一桩事:
  “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我警告他,如再动手,我可以一拳送他回老家。”
  两位人们心目中的儒雅学者、大学教授打在一起,为的是不能吃不能喝的“新诗的节奏问题”。这事想起来叫人觉着有趣,但同时又对那一代人对学术的认真精神由衷感叹。
  (周继红摘自2004年8月28日《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