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直面生态危机

作者:王 鹏




  沙漠化吞噬北方
  
  2004年,当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枯竭时,赖此水生存的“沙漠楔子”、“沙海之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天然屏障———民勤绿洲陷入生死边缘。民勤曾有大禹治水到此才大功告成的说法。再看今日民勤,一亩亩良田变为荒漠,一个个村落沦为废墟,一群群生态难民背井离乡。有专家预言,民勤绿洲将在十几年内消失,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进而,北方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将连成一片。北方———这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成了沙的前沿和沙的海洋。
  对我国沙漠化现状,这里只举两个数字就可充分说明问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74.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的年扩展面积为3436平方公里。
  人沙之斗何止千年,但是人类至今仍然无法把握沙的品行,这一沉默而疯狂的敌人以各种形式吞噬着人类生存的基础。政府执政能力的有待提高、对环境保护者的政策优待、研究与治理的进一步结合、转变当地居民的治沙意识、转变非当地居民的忧患意识等,也许就是我们从2005年开始不得不做的大事。
  
  长江水系,10年崩溃
  
  不久前举行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
  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浑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青藏高原,湖泊萎缩
  
  今年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断流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地区湖泊萎缩,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大片沼泽地消失,冰川退缩,“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众多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猖獗鼠害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这就是“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现状。专家认为,三江源的生态恶化,对“两江一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青海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大移民,力争将三江源18个核心区变成“无人区”,以保护日益恶化的三江源生态。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内陆高原湖区,占全国湖泊面积的近一半。近年来青藏高原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干盐湖,仅就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来说,最高一级古湖堤高出现在水面约100米左右。
  而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变化对正在实施的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具有影响;此外,不可避免地对有关水资源,如两江一河,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水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据气候专家分析,青藏高原的水变化对东亚的气候变化有重大作用。
  
  陆源污染,祸及海洋
  
  当有一天吃不到我国产的黄鱼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有一天你听到我国近海已不产鱼时……恐怕更多的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大惊小怪的提法,但是事实上你已经基本上吃不到渤海的带鱼了。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近年赤潮频发,沿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消失,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上的开采和过渡的捕捞并不是海洋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我国9成的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来自于陆上的人。
  在陆源污染中,生活和农业污水已经超过工业废水,成为海洋的第一大污染源。一个重要渠道是大江大河污染物的注入,如海河、淮河、辽河、珠江,甚至是黄河和长江。这样,治理海洋污染就与治理河流污染归结在一起,治污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状。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海、黄海沿岸有100多处,其他分布在东海、南海沿岸。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关于保护渤海的法律法规就有70多部,但现实是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退色的黑土地
  
  黑土层可能在50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寸草不生,已见于昔日能攥出油的黑土地。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制约,黑土地多年得不到回补,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50年内全部被剥蚀。东北之所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就是因为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肥沃黑土区。目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接近黑土区总面积的40%。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都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水旱风沙灾害多发。
  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需要使“补血”变得更加艰难,而黑土地留给人们的时间却已经不多了。
  
  云贵的森林危机、石漠化
  
  云南森林危机的提法在怒江水利开发计划暂停之后,又热了一段时间。一个发展林纸浆业的商业问题,涉及的是中央、当地政府、私营企业家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博弈,是暂时与长远、保护与破坏的环保问题,争辩之中,利益关系凸现,只是结果照样无法预测。
  对此,我们其实早有前车之鉴。川西林区,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引起的气候异常,使四川盆地伏旱三年两遇,甚至连年出现,暴雨、冰雹灾害频繁;长白山森林减少,引起了区域性气候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导致呼伦贝尔草原气候恶化……
  还有1998年的特大洪灾,专家认为,最直接的因素是森林环境被大规模破坏所致。
  贵州省又将有45万生态难民搬迁,原因是“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据悉,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592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5个县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
  石漠化是喀斯特生态和人相互作用的生成物,严重的地方寸草不生。贵州将面临无地可耕的局面。而在我国,破毁———搬迁———再破毁……的循环早被历史否决,再没有任何一块地方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了。
  
  南水北调,别让污染给毁了
  
  官方和专家一致认为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是治理水污染问题。离2007年东线通水还有几年,北方几个缺水城市已提前“堵水”———不要东线水。是一江清水、还是一江污水向北流,这是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考虑工程中所涉及的沿线污染,南水北调工程无疑是沿线经济发展的又一良机。但随着沿线的农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多,污染源也将会迅速增加。从各地方的表态看,无疑对“清水走廊”的实际前景表示忧虑。
  国家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会被怎样贯彻,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南水北调的初衷不外乎解决北方缺水和缓解北方生态恶化,谁都不希望事与愿违、引来污祸,与原来的希望背道而驰。
  
  直面生态危机
  
  2005年的中国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上述所有生态问题,是否也将勾画出来年中国的另一面?
  最近几年生态危机突出,而人们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理方式。从生态危机到生态危害不是一步的距离,因为生态危害永远是生态危机的忠实伴侣。
  除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的艰难转变之路外,世人再有无选择?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人们从改造自然的梦境中逐渐清醒。发展是必然的,自然更是无情物。世界在工业文明的诱导下抛弃了“生态文明”,在单方的辉煌中一步步陷入生态危机的泥沼。中国也未能例外,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牺牲生态环境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了发展的代价。
  2005年中国生态危机将是所有中国人无法回避的挑战。人们所关心的是,这场危机会以什么方式爆发出来?我们又将如何解决?
  (摘自《南风窗》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