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中考改革:分数不再是惟一
作者:刘 溜
近几年来,初中升学率已远低于高中升学率,如2003年全国初中升学率为59.3%,高中升学率已达到83.4%,中考已成为比高考更加残酷的考试大关。
教育部正低调推行的中考改革力图改变这一局面。
2004年6月,历经3年的新课程学习,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首批初中毕业生参加了单独命题的学业考试,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打破了以往以分数作为惟一标尺的高中招生制度。
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500多个,除西藏、上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实验区,中考改革全面推广。按计划,到2007年,将有20多个省全面实行新中考。
不少学者认为,此次中考改革力度之大,可以说是50年来前所未有的。
成绩不再是惟一
2004年6月,深圳南山区第一批接受新课程教学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了毕业考试,他们无从知道5个科目考试成绩的具体分数是多少,取而代之的是A+、A、B+、B、C、D,一共6个等级。除了学业考试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后者分为两部分,一是“综合评定”,由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定组成;二是政治、信息技术、科学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考查科目,也都分为各个等级。
接下来是高中录取,在第一批重点高中的投档生中,有两名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相同,而综合评定一个为A+,一个为A,二选一,结果得A+的学生被录取。录取结果公布后,没被录取的学生的家长并未提出异议,表示愿意出3万元择校费让孩子上重点中学。
“开始我们也很担心,但这位学生家长毫无怨言,对这种方式很理解。”南山区教研室主任禹明说。
在青岛,尽管仍然保留了考试分数,但普通高中录取的300多名学生中有44名是低分上来的,这意味着同时有44名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因综合素质而被刷下。
17个实验区均成立了招生投诉部门,高中招生结束至今,没有接到一份投诉举报。
教学逼着考试改
这17个实验区从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从科目设置、教材内容到教学方式都与其他地方不同,新课程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心。
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找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车宏生,请他负责组建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开始着手准备中考改革,此时距这第一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毕业已不足一年。
“新课程改革决定了中考要改革。”刘兼这样论及二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素质,注重创造性、动手能力,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刘兼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新课程的变化:第一是门类、课时、内容、教材的新变化;第二是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方式的新变化;第三是通过课改,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并由学校向社会传播一种“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氛围。
学习课程变了,“如果考试不改,理念和大纲不变,那么按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就会吃亏”,车宏生说。这样,中考已是非改不可,不然老师就没办法教。在课改过程中,的确有些家长抵制,把孩子转学到其他非课改地区。
教育部意识到,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新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效只会付之东流。2004年,新课程已在20多个省全面铺开,3年后,新的中考及招生方式将成为通行模式。
高中有了招生自主权
在本次中考改革中,“教育部总的指导意见为高中留出了相当大的招生自主空间”,车宏生说。
改革后,常规的招生录取有两项依据:一是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一个等级通常有二三十分的差距;一是主观性较强的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分为4至6个等级。等级的区分度相比分数而言大为模糊,有众多的学生处于同一个等级。
具体的招生录取按照“分批录取、差额投档”的方式进行,各地的差额比例不一。内蒙海渤湾区按120%的比例进行投档,第一批优质高中计划招生62人,投档74人,按等级高低进行录取,有12人处于临界点的同一等级,而12人中只能录取7人。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录取其中哪名学生,都是没问题的,这是高中的招生自主权所在。当然高中要看学生的成长记录,或是进行加试,通过这些来进一步选拔。”车宏生说。
界线的模糊带来录取的难度,也无疑加大了风险和争议。最终海渤湾区通过增加名额,省掉了加试环节。
中考改革还开辟了各式名样的“绿色通道”,予以破格录取。山西省曲沃区是其中的招生方式集大成者:优秀生保送,占全县毕业生总人数的3%;诚信推荐:考试失常的优秀生,结合平时成绩和表现并由两名资深教师考查推荐,也可录用;特长生招生;薄弱学校指标单列:在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招生指标给相对薄弱的初中学校。
除此之外,招生录取仍保留着一条“灰色通道”,即择校。取消择校生并不在本次中考改革的目标之内。“各地区的政策都没有涉及择校生,择校仍然按教育部的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三限原则进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协调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贺斌说,“但是在加强综合素质的大环境下,也应当对择校进行加试,对其综合素质予以考查。”
教育权力面临再分配
2004年的17个实验区的中考改革中,宁夏灵武、山西曲沃、长沙开福区、内蒙海渤湾四个实验区进行了四区联合命题。联合命题不但打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超越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成立了联合的专业命题小组。
中考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出题权、判分权和录取权皆重新划分,将形成新的权力格局。“权力下放,就意味着有些权力被剥夺。教育行政部门退出一些领域,减少行政色彩,联合命题已有这个味。”车宏生说。
他预言,10年之内将出现专门的考试机构,学生可能直接去中介考试机构参加考试,就像美国的ETS,其作用将是革命性的。
深圳南山区教研室主任禹明则提出,对这场波及教育计划体制根本的改革,行政部门是否一致还很难说,要各地方部门交出自己的一块自留地,会遇到不小的阻力,教育部要真正下决心,统一行动。
如果说来自地方行政部门的阻力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高中学校校长们的态度则让人吃惊。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高中学校校长明确表示不愿享有高中招生自主权,视之为烫手山芋。
一位校长苦笑着告诉记者:“这自主权,我敢要吗?当官的递条子的不说,招生标准不一,界限模糊,难保不会引起争议。”
下一步将是高考改革?
2004年12月27日下午,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三中的全体学生的家长齐齐坐在教室里,看电视里校长讲解余杭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余杭区是今年将进行中考改革的500多个课改实验区中的一个。今年浙江省共有3个实验区,到2007年,全省全部完成改革。
有家长提出:“如果一味弱化中考,那么高考怎么办?”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董惠铭表示,海南、江苏等4省从2004年起也开始了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的思路推到高中。可以想见,中考改革必将推进高考改革。
(荐自《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期)